下载此文档

心血浇出高原绿 四.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心血浇出高原绿四
心血浇出高原绿(四)
2011年09月11日
心血浇出高原绿(四) ---鲁向平替恩师恭谢和祝福记者朋友们
重塑黄土高原
常扬
联合国官员在巡视中国陕北高原运用科技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时惊诧道: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可称得上是个奇迹。大禹的子孙
陕北高原乘着中国这条大船终于驶入了改革的年代。
屡经磨难的科学终于有了改革的护身符和助推器。
1978年3月18日,在国家走出混沌,迈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时刻,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上,拿出他第一张,也是最精彩的一张改革宏图: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与会的6000名科技工作者好久没有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声音了。过去的十年,他们多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人身倍受凌辱,事业屡遭摧残。现在,终于盼到扬眉吐气的日子。他们怎么能不拍手称快,热泪涌流。郭沫若—首《科学的春天》的轰天绝唱,就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于是,这些找到母亲的儿子,纷纷诉说沉积多年的宏愿,开怀畅谈编织了无数长夜的梦想。自然,关于国计民生的黄土高原治理也成为议论的中心。专家们一致呼吁:搁浅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该让它扬帆起航了!
国家科委审时度势,一年后就在西安主持召开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农林牧科研工作讨论会”。
这是改革之后第一次水土保持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其思路都集中在总理当年构筑的科学轨道上:黄河的要害是泥沙,泥沙主要来自中游,而中游的核心在陕北黄土高原。
刚刚出任国家农委主任的王任重听此喜讯,感到自己渴望的事业到了大干一番的好时机。他激动地对农委副主任兼农业部部长何康说:水利,林业部门都行动起来了,农业部也该在陕北选一个治理点呀。
何康带着王任重的委托,快马加鞭地来了。
他日夜兼程地跑延安,风尘仆仆地走榆林,最后看中了米脂县。
这里地理环境最典型,水土流失最严重,经济状况最落后,治理难度最大,既是黄土高原的腹地,又是陕北的中心,假设来个中心开花,将会对整个黄土高原的治理,对贫困地区的致富,起到不可估量的楷模作用。
但是,此项重任由谁来牵头呢?何康部长审慎地考虑着……
1980年2月,早春的风仿佛给古城西安涂上一层青春膏,使她生机焕发。
国家科委、农委、科学院联合举办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讨论会”在这里召开。
由于大会荟萃了农、林、牧各路精英,自然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场面。水派强调工程措施,林派主张林草并茂,畜牧专家提议陕北建成牛羊基地……
在各派争论的热烈气氛下,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朱象三倒像一个局外者,常常躲在角落,闷头抽烟。
不是他没有资格发言,显赫的病虫害防治成果,早使他蜚声中外;也不是他没有参预意识,治理开发陕北是他梦寐以求的热望。他只是在思索一个突破口,没有这个前提就好像过河没有桥,再高明的见解,再宏伟的设想也是徒然。
他狠劲地吸着烟,缕缕烟雾铺起一条路,把朱象山引向梦牵魂绕的陕北……
“我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这是百业待兴的建国初,青年人共同的呼声,解放前曾是西北农学院地下党员的朱象三更显得强烈和迫切。
“去陕北吧,那里正需要人才。”组织上的安排,决定了朱象三一生的命运。
曾经使万千青年打断筋骨也要去的陕北没有给朱象三提供梦幻中的乐园,而是像刚刚喂完一大群孩子的乳娘,显得极其疲惫和苍老,土地瘠薄,庄稼稀疏,粮食亩产最多几十斤。难得温饱的陕北人民唯一的出路就是向荒山开战,乃至陡峭的峁梁上都挖得千疮百孔。
然而大自然并不被这种超负荷的劳作所感化,相反,它还要对它所遭受的生态破坏,施行残酷的报复。
每每降雨,狂狷的洪水无所阻挡地从山上流下,冲了坡地,淹了川地,也带走好不容易蓄积的一点肥力。田地不是颗粒无收,就是更加贫瘠。可怜的陕北人民常常以糠菜充饥。
灾年过后,老百姓依然重复传统的生产方式,山洪再来,大自然照旧施行习惯的报复,以至循环往复,使陕北长期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
面对这种困境,当时的水保部门多采取打坝、修梯田的工程措施,但由于费工费时,进展缓慢;更因为农业种植的品种、方式照旧,产量依然不高,农民还是开荒不止。
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他的注意力必然放在土地和务农的方式上,在一首农业科学家独特的《沁园春》中,朱象三发出这样的感慨:
惜治山治沟,与农违背;多种少收,尚乏细窍;好字当头,省字香烧,围绕生产最重要。共努力,绿变荒山人不老,有待今朝。
感慨发完,朱象三不是一走了事,而是长期蹲下来,对“多种少收”进行一番严谨而求实的推敲。
结论显然:陕北的希望在于变“多种少收”

心血浇出高原绿 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yinyzha
  • 文件大小72 KB
  • 时间2018-02-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