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针刀临床一得
第一:肱骨外上髁炎复发率过高治疗一得
有得必有失。
先谈失败吧。
记得刚学针刀时,每遇临床上肘关节痛的患者,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肱骨外上髁炎,治疗呢,就爽快啦!肱骨外上髁周边,压痛点处,以针刀切割松解附着骨髁周边的伸腕肌、伸指总肌甚至旋后肌肌腱(按其解剖部位,手摸心会),有时切割一两刀,再横行疏通剥离一下,有时切割数下,直到自己认为"刀下松动"始出针,为了完美验证"撕布原理",术后的手法也是严格教科书上的操作。但即管如此,病愈者亦只过半数!好不懊恼!为了掩盖自己或者针刀自身理论技术的不足,有做第二次治疗的患者,我都或多或少的给予类固醇类药,加点B12,局麻时一并注入,但其远期疗效也令我很失望。有遇到经过其他医生局封多次的患者来诊,见其局部肌肉萎缩,变薄,皮肤色素脱落变白,更是惘然无措。
后来,在一次针刀学术会议上,陕西的简文正老师称此病复发率高的原因在于伸肌腱深部有一无名的细小的血管神经束,因为伸肌总腱损伤,肌腱相互粘连,卡压了该血管神经束,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产生无菌性炎症,刺激该血管神经束,导致疼痛。简文正老师在会议上还放幻灯展示了其通过解剖发现的微小的血管神经束,这是教科书上没有记载的。简老师称其通过临床验证,证明了针刀切断该血管神经束能达到很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但简老师当时没有展示其切断的患者的血管神经束,也没有拿出他已经切断该血管神经束的依据。后来,我查找资料时,看到西医外科采取"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剥离术"的患者其症依旧(如图)。我当时就想,是不是外科手术只是剥离伸肌总腱,而没有切断那条血管神经束呢?通过这次会议,我的针刀刀法又有了调整,果然治疗好了几个复发的患者,但对那些经过多次封闭,肌肉萎缩的患者,我还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走出去!于是学了浮针疗法、董氏针法、腹针疗法、八字疗法、中药外敷等等方法(其他理疗方法不说也罢),但对于那些经过局封后再次复发的患者,我和患者都追求的远期疗效均不如意。令我一度想给患者做开放性的手术,找到罪魁祸首--那条血管神经束,一切了之!可我不具备资格。
那么,除此以外,没有其他问题了吗?有人把责任推到患者身上,说其治疗后没有休息好。有人说肩部的问题,也有人说颈部的问题。关于颈部的问题,我也曾听过陈忠和老师谈过一例因颈椎小关节错位经手法复位治愈的病例。
学了宣老的软外以后,我慢慢走出了困惑。
去年,买到了陈德松主编的《局部封闭》,经过临床多例验证,终于找到了困扰我多年的症结所在。我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工具的选择转向了相关机理的探讨方面,终于获得更大的提高,今日拿出与爱友共享,虽然还略显粗糙,但如果真能帮助爱友走出如我当初之困境,并获得斑竹加分和香花,我还是很开心的。
明天逐一铺开。
( KB)
下载次数:11 7天前21:01
( KB)
下载次数:0 7天前21:02
图一是西医外科采取"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剥离术"的患者(见图中刀口)
其余图片是困扰我多年的局封后肌肉萎缩的患者
(以下图片均来自陈德松主编的《局部封闭》)
( KB)
下载次数:0 7天前21:14
( KB)
下载次数:0 7天前21:15
( KB)
下载次数:0 7天前21:15
( KB)
下载次数:0 7天前21:16
( KB)
首先谈一下关于此病的概念问题。
所谓肱骨外上髁炎,故名思义,就是肱骨外上髁处骨膜和或肌筋膜炎。从概念上来理解,此病就是原发性疾病,但教科书又把其与"网球肘"等同,称"又名网球肘"(Tennis Elbow)。我认为这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病的名称,其病理机制单一,痛点及疼痛面积小,原发病灶固定于肱骨外上髁处,但"网球肘"则不然,查找更多资料,均可见"网球肘"的症状包括了部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颈椎、胸椎、肩关节的原发病,而非单一的外上髁周围病变,也就是说,"网球肘"是一个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包括了原发病(如肱骨外上髁炎)和继发病(如颈神经卡压)两大系统。当然,这是我个人总结的看法,欢迎拍砖讨论。
我们先看一组打网球的图片,并进行分析。
第一张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非常典型的造成前臂伸肌总腱损伤的运动。我们临床检查伸肌腱是否损伤有一个试验,老外叫Mills征,我们叫伸肌腱牵拉试验,是不是很像啊,大家看图,都没有屈腕,阳性体征就出来了。因为打网球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怎么会有那么痛苦的表情呢?呵呵!
(以下图片均取自网上,照片未加处理,照片下缘有版权标识,特此说明)
打网球-
转 针刀临床一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