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改革
[ 摘要]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原有的金融体制是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政府主导型的体制。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干预成分过重,是其主要特征。70年代以来,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放宽金融管制,减少政府干预,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资源的有效分配,是这场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滞后问题提出的金融改革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许多
8ttt8
发展中国家以此理论为指导,先后进行了金融制度的改革和深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 com各国采取了较为稳妥务实的方式,金融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势头。本文将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有金融制度的特点
二战以后ssbbww,亚洲发展中国家先后将发展生产、实现工业化作为dddtt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同其他许多
8ttt8
发展中国家一样,亚洲国家也遇到国内资金短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当时许多
8ttt8
国家对外国金融机构仍然,认为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银行体系难以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另一些
8 tt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则坚信市场机制的功能极其有限,不能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调配所需资金,只有依靠政府的作用,才能实现有限资金的有效分配。因此. com各国原有金融制度是一种以落后的生产力为基础,并且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说来,具有以下一些
8 tt
共同的特点:
,表现在dd dtt. com两个方面,经济中的货币化程度
低。所谓经济的货币化,是指一定币交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它代表了一国货币体系的发达程度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这种货币化程度
一直处于较低水准。例如,在1970年,M z(现金十活期存款十准货币)对GNP的比率,马来西来是33%,%,%,%。第二,金融资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高。在80年代初,金融机构资产(中央银行资产除外)对GDP的比率,%(1982年),%(1980年),%(1981年)。这种比率较发达国家要低得多。‘
,缺乏竞争机制。在许多
8ttt8
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处于附属的地位,各种证券市场则处于刚刚起步或尚未发展的阶段,外资金融机构难以进入本国市场。例如,1977年,在东盟几个国家中,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占国内全部8ttT8储蓄的比例,%,%,%,%,%。在这情况8 tt t 8. com下,金融机构无法在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发挥动员国内储蓄资金供经济发展之需求的功能。
,国家干预成份过大,表现在dd dtt. com:第一,国家直接控制着大量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所有8 tt 权。70年代初,孟加拉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的部分或全部8ttT8的金融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