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创业谈】( 2012年02月13日 09 版)
如何评审大学生创业计划书
路军博士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创业导师,lujunteacher@)
一般此类赛事都会出台公示评审标准,列出创业计划书各模块要求,以及分值,诸如计划书摘要、产品介绍、市场调研、营销策略、SWOT竞争、团队优势、组织管理、财务分析、风险控制等,项目总体上的现实可行性和创新性都有一定要求。表面看来,这些格式和标准已经很明确,只要认真落实就行。
但在同学们实际操作撰写时,就会发现,如今是网络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类似的模板、样板人人唾手可得,反而不知从何下手才能不落俗套。恰巧笔者同时也频繁参与这些大赛的评审工作,个中感受良多,也深感哪怕是已经由各高校初审后提交复审的作品,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对孰优孰劣的甄别确实令人纠结。在此,想总结一下多年辅导和评审创业计划书的体会,给参赛同学“揭秘”一下评审专家评审创业设计作品的标准内幕,同时也反思一下评审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步当然要依照评审标准审核计划书的完整性,哪怕是“按图索骥”,也体现了撰写团队对商业运作的认识是否全面,因为此类大赛的性质决定了其目的并非是真要从中遴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以应用于商业实战,而更多的是考评在校大学生参赛者是否真正掌握了如何创建、经营公司的相关知识点,以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竞赛模式促进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般评审专家都会从这一点着眼,评的是参赛计划书体现的创业知识结构及其合理性。进而审核其各个相关模块或章节的具体陈述是否得当,特别要看各个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度。事实上,我在评审中经常发现:很多参赛作品细看来就暴露出简单复制样板的痕迹,不少闯过初审关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往往是靠作品形式上的漂亮,图文并茂兼厚厚实实,就蒙混过关。这也是体现专家评审水平的一个着力点。
进而要看其项目选择上创新度如何,因为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书更应该体现年轻人特有的想象力、创造力。产品本身是否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有填补市场空白的潜力。这也是很多参赛同学煞费苦心的地方。
我指导过的团队往往是经过一次次头脑风暴,众里寻他千百度,惟求找到一个出人意料的“good idea”。
他们忘了华尔街的一句名言“我们投的不仅仅是项目,更多是投的人”。
如果这支创业团队的专业背景既不具备与该项目的相关性,又缺乏团队内部成员知识能力的互补性,就无法体现该作品人在要素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单单有了令人叫绝的新颖项目还不够,下面就要看项目的可行性了。
但是,项目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往往恰恰构成了一个悖论,越是新、奇、特,剑走偏锋的项目,越是要经受现实可行性的严峻考验。
这里需要着重强调一下,有些企业界或投资公司的评审导师,习惯于用校外的商业实战标准来评审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这就容易导致标准的错位。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份“学生作业”,不可避免有些纸上谈兵,主观色彩痕迹明显,如果苛求参赛作品一定要有现实可行性,就可能严重抹杀同学们的聪明才智。
所以,每次在评审合议时,我都会和专家们沟通,希望大家网开一面,在可行性问题上采取灵活标准:对不但新颖,又具备现实操作可行性的项目当然应该加分;
对那些富有创意、各章节整体表现优秀、格式内容到位,但难以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真正实施的作品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还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
评审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的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