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海南苗族的狩猎方式.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苗族是海南岛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岛以南的山岳丘陵地区,散居于各山麓地带。历史上,海南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非常单一,除了拓荒种植山兰稻米和播种青菜、以及饲养少量家禽以外,渔猎便是他们唯一获取荤食原料的重要生产方式。有史以来,他们一直都以这种生产方式维持生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关于保护野生动物和禁止私人持有枪支弹药的政策法规,他们这种以捕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行为才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我今天发表这篇帖文并没有提倡人们去猎杀野生动物的意思,仅在于向世人揭示,苗族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通过怎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去获取猎物的演变过程而已。
所谓渔猎,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去捕杀野生禽兽和鱼类,这也是苗族人在那个年代里为了维持生计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项自然法则,并非暴殄天物之过。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向自然界有所索取。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渔猎知识和经验,并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创新。所以说,苗族的男子汉们人人都要学会和掌握好渔猎这门技艺,这不仅是他们自身的生存之道也是苗族姑娘在选择夫婿时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的“游戏规则”。
苗族和黎族一样,早期(民国之前)所使用的狩猎工具都非常简单,只有自制的弓弩箭矢、长矛、竹签、套索、陷阱和毒药等,后来(即民国之后)他们才用捕获的猎物与汉人换取枪械弹药等。有了猎枪之后,他们捕猎的过程就更为显得既轻松又容易,所捕获的猎物也就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就把剩余的猎物用盐巴腌制或烘干储藏起来,或把那些在他们眼中看来没多大用处的猎物副产品,如:狐皮、獭皮、黄猄皮(即海南麂子)、熊胆、熊掌、豹骨、鹿茸、鹿胎、鹿筋、鹿膏(胶)等物拿去与商贾兑易更多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或换取货币。
过去,海南苗族人都选择在深山老林里居住,没有固定的居所,频繁迁徒于各山之间,一个地方最多也就住上个两三年,待砍伐完这片山林又移过那座山。他们的生产方式也非常简单,除了种植山兰稻和饲养少量家禽以外,就是靠捕鱼、狩猎维生了。所用的捕鱼工具和狩猎武器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既简单又粗糙。
苗族人捕鱼所使用的工具品种虽然多种多样,但最为常用的传统渔具大致有:鱼钩、鱼篓、撒网、拖网、鱼栅、弹(tán)射箭、毒鱼草等。还有一种就是叫“鱼床”的渔具,这种渔具比较特别,只有少数人会制作使用。有些人捕鱼甚至什么渔具都不用,只是潜入水里徒手捕捉活鱼。
对于不同的渔具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捕获的鱼类也有所不同。苗族人最早使用的钓鱼钩并不是现在这种使用钢质材料制作的鱼钩,而是把铜板(清朝以前流通的铜质货币)捶打琢磨成的。渔线也不是现在这种胶丝线,而是从一种生长在野生棕榈科植物(南椰)身上抽取的天然纤维丝,或用自种的白麻纤维搓成的细丝线,这种人工搓制的渔线在使用前必须涂上一种树脂以防水,而从南椰树身上抽取的天然纤维丝则不必涂抹树脂,它自身就有一层蜡质具有防水功能。这种自制的鱼钩和渔线做工粗糙,在水里目标比较明显,不易钓到小鱼,只能钓些两三斤以上的大鱼。要想钓不同的鱼类所使用的鱼饵也各异,若使用生长在河流沿岸的野生果子为鱼饵,钓到的是一种叫“鮶鱼”的鱼,若使用小鸟小鸡等为鱼饵,那钓到的便是鳗鲡鱼或河鳖,而使用蚯蚓、虾米为鱼饵,所钓到的则为体型较小的鲮鱼了。

海南苗族的狩猎方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18-02-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