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印边境问题
此文稿由丁香花的印记上传
※中印边界纠纷的根源——麦克马洪线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但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中印两国的地图一贯按照传统习惯线标画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了印度以后,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1914年3月24日,英国人麦克马洪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对此图既没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没有说明是依据什么原则,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表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种边界线的划法--把边界线向北推移了大约一百公里,史称“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划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方公里的领土(约等于我国的渐江省,有着丰富的矿物、生物和水利资源)划归英属印度。
中印边境线上的矛盾
中印边境线上的矛盾
争端地区
1962年10月,印军开始实施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即“里窝那计划”。其作战任务和要点是:在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拔掉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
面对印军得寸进尺的入侵、蚕食和挑衅,中国领导人终于下决心进行自卫反击。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结束。这一阶段的作战,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克节朗-达旺地区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地区进行。东段,我军全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及其它印军一部,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此仗共歼灭印军1900余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
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我国政府呼吁印度重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遭到尼赫鲁拒绝。
第二阶段
从11月14日开始,至21日结束。11月14日,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11月16日清晨,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经一天激战,至傍晚时分,我军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这一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在西线,我军在班公洛地区对敌展开反击。到11月20日,我军占领了印军在这里建立的全部6个据点,班公洛地区反击战胜利结束。至此,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入侵据点全部清除。
此次战争是中国为维护其主权而不得不发动的战争,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铭记的正义战争!
1976年,印度才主动恢复向中国派驻大使。1979年2月12日,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最难解的死结。
1980年印度领导人与勃列日涅夫会谈时,指责中国“对边界领土的要求或侵占而产生的领土纠纷,使中印关系进程缓慢”。
1988年12月19日,拉吉夫甘地成功访华,中印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边界争端。此外商定,在寻求办法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国间经贸与文化的交流合作,为合情合理解决问题创造气氛与条件,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工作小组和经贸科技联合小组
1998年5月,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为进行核试验大肆叫嚷“中国威胁论”,使中印关系一度受挫。
2003年6月23日,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同时,双方又约定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
中印关系虽在紧张中略有缓和,但我们应该明白,中印边境问题仍是当今中国外交的一大难题!
据印度亚洲通讯社报道,印度正在构建一个卫星网络,以加强对其周边的监视,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同时,印军拟将更多的无人侦察机部署在边境地区,以加强对中、巴的情报搜集能力。
报道称,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人奈尔表示,这个被命名为“印度地区导航卫星系统”的网络计划由7颗卫星组成。其中3颗卫星将被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另外4颗将被部署在这一轨道附近区域。
目前,印度已有3颗卫星在太空执行监视任务,印度还计划发射一颗军事侦察卫星,预计在2010年发射升空。
军事专家指出,一旦印度太空间谍网构筑成功,将极大提高印军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太空监视能力,包括全天24小时监视印中边境和印巴边境的兵力部署,监视中巴导弹的活动情况,包括弹道导弹发射基地的位置、飞行距离和太空机动能力等,从而判断出中巴导弹部队的大概
中印边境问题争端[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