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doc资本论读后感在读马克思的经典名著《资本论》前,觉得很难。因为觉得它很“恐怖”,“高不可攀”。可现在它成了一项任务,在这面前,我只有硬着头皮读了。可没想到,越读越有滋味。到了大致读完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那么“恐怖”,那么“高不可攀”。现在就来首先分享哈可能大家觉得难有以下3个原因。 1 翻开难。由于资本论给大家留下了一种很难的印象,所以大家很少去把它翻开,这样就没有开始了。大家可能认为那么厚的书很枯燥,其实,是那本书那么厚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列举的大量的事实。所以,事实使它有较强的可读性。 2 脱离背景。大家现在看资本论也许没什么感触,但是,在当时,很多工人是含泪把资本论读完的。他们会有很多共鸣,知道了自己苦难的原因。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想一想,也是能够理解的。 3 理论难。首先我想知道大家初三的政治有没有人不及格?恩,基本没有。其实初三的课本就已经涉及到了其精髓。大家学的很好,证明大家都理解了。理论难也不是问题。在资本论出版序和再版序中,马克思都勉励我们去读,所以大家不要被难倒,只要翻开了,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兴趣,并且有很多收获。而且,虽然没看过的人,对资本论的把握还是很准确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资本,价值是这部书的主旨。通过目录来看,出现最多的词语是资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资本论的脉络是很清晰的。用一个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可怕的预言!而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出路。“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光是一本社会发展的预言书,也是一本不可多的的经济学著作,其中的许多精辟论断,令人折服。下面就我体会较深2处粗略谈谈。一:使用价值概念的扩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48页,马克思的名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对他的追随者带来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影
资本论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