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亦或湘愁?
台湾导演汤湘竹、制片人叶如芬在纪录片沙龙的座谈
2002年,台湾纪录片导演汤湘竹凭借《海有多深》一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接下来的《山有多高》更是拿下包括金马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奖项,本片是导演汤湘竹纪录自己的孩子出生、成长,父亲中风,返乡等等往事。他以抒情娓娓道来的微观角度,追寻人生记忆源头,作为对自我生命定位的投射,并表现当人们面临生命交替时的无奈与感怀。导演汤湘竹投身电影界多年,很擅长处理细腻题材,是相当值得期待的电影新秀。
2007年12月,汤湘竹携带他的纪录片《山有多高》和制片人叶如芬一起现身零频道纪录片导演训练营,就台湾纪录片状况以及前期调查等问题与广大媒体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
台湾纪录片状况
关于台湾纪录片辅导金
叶如芬台湾新闻局设有纪录片辅导金,如果你想做纪录片,但没有资金,你可以先去做一些调查,做一个企划案,投给台湾新闻局,通过以后他会要求导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拍摄。台湾对大众文化传播,对纪录片,没有太多的限制,你可以做你想做的。民间基金也有,比如说一些企业,会为了他们自己的事业成立基金会,你也可以申请企业基金会,当然拍出的片子要符合企业的精神和规范。
台湾纪录片在电视台放映情况
叶如芬台湾纪录片在商业电视台很难播放。大部分都在公共电视台播出。因为商业电视台要考虑收视率,再加上通常要加广告,大概某10分钟会剪出一个缺口,我觉得这对纪录片是一种伤害;公共电视台因为是政府的,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放任何东西一放就是整个片子。对做纪录片的人来说,一定首选公共电视台。收视的观众群也不会小,因为有电视的地方都能收到(台湾有7个台,包括原住民电视台、客家电视台都是公共的)。
台湾纪录片院线放映
叶如芬台湾纪录片可以租影院来放映,租一天基本上是两万,然后放七场到八场。汤潮竹纪录片要超过一个小时是不容易的事情,你要想让观众看到一个小时以上,纪录片的质量必须要非常非常好,要不然观众撑不住。
台湾纪录片的收支状况和创作人的收入来源
叶如芬需要时间,慢慢地来平衡收支。
汤湘竹我们独立做的,基本上都没有报酬,包括工作人员,也没有报酬。
叶如芬台湾也有专职做纪录片的,他们一年可以做好几部,交叉做。但是通常除做纪录片以外也接别的工作,比如说广告,或者做连续剧。像我的专职是电影制片,但是纪录片是我另外一场戏。
汤湘竹我现在空间越来越小,因为以前经济负担没那么大,但是现在比较难,现在要平衡,要见缝插针,要讲经济效益。
关于台湾纪录片的制片人角色和主要工作
汤湘竹骂导演。
叶如芬因为我自己做电影做了很久,所以我觉得做纪录片不应该这样简单,因为它很单纯,其实制片人只是帮导演操控预算。我从来不愿意导演负债,做片子欠钱拍。其次就是我会想办法帮他推广,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当然,推广的事情我会跟导演商量。
纪录片的田野调查(调研)
调研的比例跟拍戏一样重要。
汤湘竹我第一次拍纪录片《海有多深》时去申请台湾的纪录片指导金,那一年台湾只有三个名额,我没有把握。但那一次,我被选中了,原因是我做足了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纪录片开始拍摄之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觉得付出的心血跟拍摄是一模一样的。再卑微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他特殊的意义,
乡愁亦或湘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