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弥渡牛街彝族民俗文化拾贝.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弥渡牛街彝族民俗文化拾贝
弥渡牛街彝族现主要分为两个支系,即“迷撒拔”和“罗罗泼”。“迷撒拔”主要分布在木掌、荣华两个村委会,“罗罗泼”主要分布在龙街、马安、团结等村委会,当然其它村委会亦有零星分布。牛街彝族大约在明代中期就已在牛街各地零星散居,团结、龙街、木掌等地的彝族先民是明代晚期从今天的南涧县新民、无量等乡镇境内迁来的,并且都承认是南诏后裔,这一点已得到有关专家的考证和认可。通过近500年的繁衍发展与文化积淀,牛街彝族一直传承和延续着彝族独有的民俗文化。我们从打歌、跳菜、服饰等方面走近牛街彝族,认识并了解这支古老民族的民俗文化。

打歌

牛街彝族人从小看的第一支舞蹈是打歌,从小听的第一支歌是山歌。打歌是牛街彝族独特的一种文化习俗,“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彝族人从懂事起就会打歌,成人后人人爱打歌,个个善打歌,打歌是彝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彝族打歌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是一种大众的、健康的娱乐活动,是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综合舞蹈,具有较高的表演和欣赏价值。山歌极具地域风情和文学氛围,舞步粗犷亦不乏轻盈灵动,音乐旋律优美欢快,歌场热闹非凡,精彩纷呈,是当地民间文化的大套餐。时至今日,打歌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从侧面折射出牛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活富足。这些深藏在哀牢山深处原汁原味的古老文化遗产,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为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锦上添花。
打歌又名“跳三弦”、“跳脚”、“三跺脚”、‘左脚舞“、“叠脚舞”、“跳歌”、’跳芦笙”,其起源和功能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祭祀活动。古代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农神、祭龙、赶庙会)都涉及到欢庆祝贺的礼仪,这种礼仪最初由祭祀巫师执行,后来为突出欢庆祝贺逐步演化为参加活动的人集体狂欢。二是纪念活动。三定南中后,云贵一带统治安稳、政治清明,官方为庆祝盛世,纪念平定功绩,主办系列庆祝活动,沿袭至民间流传开来。三是反映劳动现象。就如劳动创造人,劳动产生语言的学说同理,劳动产生了打歌,并促进了打歌发展。打歌舞蹈的动作很多是劳动的姿态,内容大多涉及劳动生产以及狩猎活动。体现了彝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淳朴勤劳的情操。四是表达爱情。爱情是一个古老永恒的主题,和文学艺术渊源深厚,相伴而生,相辅发展,许多年轻人为爱而打歌。打歌是彝族青年追求爱情、向往美好的一种激情舞蹈,打歌促成了爱情,爱情使打歌生生不息。可以说,打歌场就是人才交流市场,打歌就是才艺大比拼,青年男女就是通过打歌来挑选意中人的。
在同一歌场上,往往多种功能同时凸显,相互融汇贯通。但在后来的演化发展中,劳动、爱情的成分越来越重,越来越突出,体现出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爱情,向往幸福的思想愿望。随着科技进步,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交往沟通合作的方式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彝族人的打歌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方式,通过打歌来调节身心,表情达意,展示自我心灵,成为向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的媒介。
歌和舞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牛街彝人爱唱山歌小调,他们在田间劳动、喜庆日子、谈情说爱时哼唱山歌小调,用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彝家有歌谣“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男弹弦子绕路去,妹唱山歌绕拢来。”
山歌是一种文学艺术成分较高的民间小调,由词曲两部分组成,像律诗

弥渡牛街彝族民俗文化拾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hghkyj834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