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龙舟鼓响说端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龙舟鼓响说端午

农历五月,又叫榴月、蒲月,别称仲夏、超夏。五月五日,又名午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佳节。
传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前343~前278),战国楚人,秦国破楚后,投汨罗江殉国。此外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以及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等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闻一多先生的《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对端午的产生作过精详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了这一考证是比较科学的。端午风俗的起源,应推溯至此。宋时,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
“龙舟竞渡”是端午的主要习俗。张建封的《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此诗将1 000多年前的龙舟竞渡作了生动描绘,热闹的场面和紧张的气氛跃然纸上。《事物原始?端阳》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刘禹锡有一《竞渡曲》记叙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赛龙舟的活动。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端午龙舟竞渡又有纪念爱》载:
“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即端午节)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余靖《端午日寄洒蔗回都宫》载:“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D神。”如此经久流传,历代不变。
端午还有佩香囊之俗。古时人们迷信佩香囊可辟邪驱瘟。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物,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开元年间,明皇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窃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之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而食。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降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乃令画工吴道子,绘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吃粽子亦为我国传统风俗。粽子,古时又称角黍、筒粽。魏晋时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晋周处《风土记》)。唐代,粽子已出现于市场,且技艺颇高,种类多样。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也赞不绝口:“四时花京巧,九子粽争新。”陆游的五律《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宋代有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
“艾香粽子”,名噪一时。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即指“艾香粽子”。
民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则有“端午采艾,悬户门上,一禳毒气”的习俗。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能防疗疾病的保健良药。艾以陈久者良,常言道“七

龙舟鼓响说端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