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的“逆向”生物链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生物书上讲到大自然的生物链,那幅生物相生相克图在自然的和谐中稳步发展。所谓生物链,书上的解释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世上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互相依赖共存亡。
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生物链中每个环节都被大自然巧妙地放置,有独特的作用,改变任意一个链节,就会引发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个理论在自然科学界早成定论,也有很多实例。比如,无知的人们将野兔带入澳洲,结果野兔泛滥,牧场受到严重破坏,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开展了旷日持久的灭兔大战。在我国也有一些地方,因为蛇等鼠类天敌大量被人类捕杀,鼠患成灾,农作物大量减产。
动物的互相捕杀,是为了生存,是自然法则,是维持生态平衡。而人类却不是,人类站在生物链的顶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数不尽的机械来为自己服务,却也在自然世界刻下深深的伤痕,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也许在最初的原始人时期是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后来人类衍生出更多的需求,完全脱离了生物链的规则,更多的是装饰品,是仅仅为了炫耀与金钱,无数的非洲象、藏羚羊、鲸等等就这样倒在人类的枪口下。人类自认为地球属于自己,肆无忌惮地破坏着这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却不知自然也在惩罚着人类。
生态平衡的话题,再往下探讨,似乎就进入了学术问题的范畴。了解当今生态环境的现状,结合生态摄影人在环境保护方面所起到的推动性作用,我们能得到的,是另外一条生物链,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生态保护链――摄影人的“逆向”生物链。
在传统的生物链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哺乳动物,处在进化的前端地位,似乎已经主宰了世界;而在这条摄影人的“逆向”生物链中,我们试着从生态摄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分析生态摄影人在环境保护方面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其对社会大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让我们认真审视一下
摄影人的“逆向”生物链:
它的第一环节是生态摄影,生态摄影人通过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生态摄影作品,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真实地再现在观众眼前,以表达某种生态环保观点。
第二环节是社会大众,观众通过浏览这些精彩绝伦的生态摄影作品,受到摄影者的影响和启发,并非某些强制执行的规定,而是真正从内心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更深刻的感知,从而落实到行动上,在出行中能够做到自发地节能减碳,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环节为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地做出行之有效的环保行为,生态环境必将逐渐改善,进而为生态摄影者的创作积累更多素材,更加调动生态摄影人的积极性。
如此良性循环,就可以形成一条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链并列存在又不尽相同的生态保护链,即摄影人的“逆向”生物链。
这是个快速阅读的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读图”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图像的优点是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既刺激我们的眼球,又激发我们的求知欲、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
生态摄影是近几年来中国摄影艺术中新兴的一个主题创作形态,目前的发展态势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兴旺和消费文化的兴起都有着诸多关系。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8期《生态摄影
摄影人的“逆向”生物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