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蒙韵心灵潮汐
2007年3月1日,作曲家唐建平教授创作的马头琴协奏曲――《源》首演于日本东京纪尾井音乐厅,获得成功。此曲是由日本音乐集团专为其年度巡演音乐会而委约创作的,至今,该作品已先后于日本、韩国及我国澳门、台湾公演,场次达17次之多。其协奏乐队版本就有日本邦乐乐队、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三个版本,成为近两年来上演率极高的一部成熟力作。特别是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韩国总统就职庆典”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八周年”三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音乐会上,《源》更以它崇尚自由、回归天然的心声,传播了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正如作曲家阐述的那样:“《源》将呼麦演唱、马头琴绵长的旋律和协奏乐器中原生态性的音响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素材,以其特有的质朴和苍凉,默默释放心灵的怡然和安详。”
《源》作为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几部马头琴协奏曲之一,有着特殊的演奏要求,即马头琴演奏家需擅长“呼麦”演唱及口弦琴的演奏,追求琴声和人声同源的极致和谐。主奏乐器――马头琴(蒙古语称“绰尔”,引①),草原人都寄情于它圆润委婉、粗犷激昂的旋律中;古老神奇、气势恢宏的呼麦(又名“浩林•潮尔”)衬着马头琴的旋律,仿佛穿过时空隧道,激荡着从古至今的人们对自然、对生命深沉赤诚的爱。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青年演奏家那日苏先生集马头琴、呼麦、口弦琴三种表演于一身,其精湛技艺,赢得世界各国观众的高度赞誉。
马头琴协奏曲《源》依据其表现的不同场景,分为五个部分(以西洋管弦乐队协奏版本为例):
一、草原全貌
该部分是全曲的引子。人们的心绪被清亮的短笛声引入草原,仿佛在空中俯瞰。瞬时间,传来的马铃、马头琴和人声的呼应即刻让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游牧民族气息,具有奠定作品基调的意义。马头琴伴随着呼麦,一同祈祷着,唱词大意是:“长生天赐予我们的草原,是永远神圣吉祥的地方。”二者以散板的形式融入乐队。乐队围绕着引路短笛的五声性主题动机,铺垫出草原画面的底色:
谱例1
木管组各声部线条相互转接,以动态和声形式呈现,伴随着祈祷声浅唱低吟;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与马头琴积极呼应;圆号的加入使得天地间豁然开朗。乐队全奏中,弦乐及部分铜管采用长音和弦衬底,木管、小号、钟琴、竖琴采用重复的、短促的和弦齐奏,之后,该节奏型又叠入长号、小提琴、打击乐,使得节奏和弦力量增强,最终,整个乐队采用节奏和弦全奏,是蒙古族人民骁勇善战的性格写照。此后,作曲家巧妙地利用休止,逐渐将平均的、推动性较强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形式,转为灵动、活泼的舞曲节奏,为下一段落做了情绪上的铺垫。
二、纵马畅游
该部分是乐曲的呈示性段落。在此,马头琴与呼麦的技巧得以充分地展示,表露出草原人的豪放性格及个中蕴含着的细腻柔情。马头琴用中板速度演奏,主要运用了双音和单旋律咏唱两种形式,双音形式多为呼麦伴奏。在段落结尾处,马头琴还有一段长调韵味的即兴演奏,与乐队整齐的律动形成对比,马头琴自由的旋律显得格外突出。律动感强的马铃声贯穿这一段落始终,乐队的主题素材中首次出现由长笛与短笛演奏的平行四度材料,具有装饰性和重复性特点,与马头琴用二音连弓奏出的抒情咏唱同时出现,二者形成一连一跳的气息对比,相映成趣。之后,该材料还分别在大管、竖琴、马头琴、圆号、小号、加弱音器的长号、短笛之间转接,随着其主次地位的改变,音色、音区、力度也相应变化。弦乐与马头琴形成轮唱,偶尔也在马头琴旋律的句尾叠入、晕开,增强了马头琴余音的感染力。当引路的短笛动机切入时,木管组亦随之回溯到引子段落中错落有致的动态和声带,乐队其它声部衬托着马头
琴即兴旋律的情感宣泄,逐渐淡出。
三、色楞格河
该部分旨在颂赞蒙古高原上美丽的母亲河。这一段落经转调进入下属方向,从材料运用到配器手法,都与前一段落形成鲜明对比。“伊斯赫热呼麦”唱出了这一段落的主旋律。乐队材料性质统一,与之前充分的对比、分裂等材料处理法大不同。配器手法也进行了调整,由强调音色、音区转接而得来听觉上的丰富感受,转化为以木管、弦乐、竖琴为主的固定音型模式,同时淡化了之前一直突出的律动感,音乐整体趋缓,音响轻盈。木管的流动,弦乐的震音,竖琴上的波音,甚至定音
鼓极弱的滚奏都是为营造水的静谧。
四、内心独白
此部分是主奏乐器马头琴的独奏,它探入了蒙古族人民的内心世界。谈到蒙古族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是大家共识的,而其内心“善良多忧”的一面却鲜为人知,有句蒙古族谚语道:“胳膊断了藏在袖里”,印证了这个内在特性。作曲家抓住了蒙古族性格中外在和内在特征,在前面大篇幅表现了外在特性之后,笔锋一转,将细腻的内心感悟诉诸长调中,实为精妙一笔。余音袅袅间,在马头琴纤细的极高音区飘来了人们熟悉的蒙古族民歌――牧歌,却又转
源起蒙韵 心灵潮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