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太
阴
脾
经
一、经脉循行
【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注释】
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循行简示
大趾端
核骨
内踝前
上踹内
胫骨后
交厥阴前
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
挾咽
连舌本散舌下
心中
二、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
咽、舌,脾、胃、心。
三、主治概要
本经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四、腧穴
本经腧穴共21个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掌握8穴
隐白(井穴)SP1
【定位】在足趾末节内侧,
隐白
隐白(井穴)SP1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配大敦,主治昏厥,中风昏迷。配脾俞、上脘、肝俞,主治吐血,衄血。配气海、血海、三阴交,主治月经过多。配厉兑,主治多梦。
【刺灸法】。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SP4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公孙
脾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