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乡土与地域文化在民宿型酒店设计中的呈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乡土与地域文化在民宿型酒店设计中的呈现.doc乡土与地域文化在民宿型酒店设计中的呈现
吴敬忠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我国民宿型酒店发展与第三产业兴起有密切关系, “民宿”作为一种极具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建筑类型, 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同时它自身也通过现代市场营销策略成为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 更大范围内向消费群体展示特色旅游资源。同时, “民宿”作为一种家庭单位自发形成的副业项目, 在设计层面不能仅仅以“住宿”为目标, 还要充分展示出人文特色、地域情怀。以民宿型酒店设计为研究对象, 结合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展开研究, 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以供广大设计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
乡土文化; 地域文化; 民宿型酒店; 设计思路;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说过,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家庭作为乡土社会体系中的最小单位, 往往会将生活、工作、学习等现代社会分割职能下的要素“混为一谈”, 一个家庭既可以是农户, 也可以是手工艺者, 经营行为会对家庭单位的资源进行妥协,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要素。一方面, “民宿”本质上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经营项目, 或言, “民宿”是一种生产资料, 它不存在专属经营意义上的旅店、酒店等单位迎合客户需求的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乡土特色”。另一方面, “乡土社会”在中国社会整个视域下是分割的、独立的, 对比之下, 南方乡土文化与北方乡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而这种差异说明“乡土社会”仍在地域文化的影响范畴内, 包括不同地域的气候、习俗、文化等。地域文化会影响建筑领域, 包括建筑材料、工艺、风格等,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民宿”视为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下的建筑产物。
一、民宿型酒店的兴起与价值
“全球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社会发展趋势, 文化潮流运动在国际间的蓬勃发展, 必然带动文化认知层面的“趋同性”, 建筑设计风格尤为如此。从19世纪80年代的“格罗皮乌斯时代”开始, “现代建筑”与“城市化建设”之间就建立了紧密关系, 并快速波及全球。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城市化建设也进入“快车道”, 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很快覆盖了大、中、小各级城市, 过度地追求高层、科技、简约等设计风格, 建筑群体与交通网络共同构建了一个个“钢筋混凝土森林”。相应的,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方法、思路几乎抹杀了本土建筑文化, 进一步对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等造成冲击, 特别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中, 所保留的文化价值建筑样本越来越少, 比如北京的城门、胡同、四合院等建筑标志, 大量地被高楼大厦、玻璃钢筋所替代, 甚至可以说, “全球化”过程中的建筑文化潮流影响, 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特有文化内涵的消亡。
当然, 现代建筑本身具有无法忽视的优势, 包括丰富多样的功能、庞大的容纳能力、高密度资源集结等。尤其是现代建筑适应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匮乏矛盾, 以高层建筑为代表, 可以同时满足生活、工作、学习等需求。或言,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是依据功能需求以及功能的便捷性、经济性、实效性为原则的, 它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需要。而传统建筑中的代

乡土与地域文化在民宿型酒店设计中的呈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