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学习目标:
①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1、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背景链接: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歌大意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势,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1、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2、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3、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4、手法:对比的手法。
西塞山869-8607.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