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教案
第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难点):
第十章感觉和知觉
[本章提要]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感觉和知觉的规律,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授;多媒体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是知觉?二者的辩证关系怎样?
?
?说明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
?
。
?良好观察的条件有哪些?
?培养观察力的方法有哪几种?
参考资料:
1、彭聃龄主编(2001):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
2、黄希庭主编(1997):《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教师讲稿附后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定义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强调三点:1、感觉认识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2、感觉所认识的事物必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如果事物不在眼前,如提起某样东西你知道,则不属于感觉。
3、感觉是人脑的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的加工,离开人脑就谈不上感觉。
人脑是通过接受和加工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而认识其整体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个别的、简单的属性开始的。例如,粉笔,我们用眼睛看,知道它是白色的,形状是圆柱体;用手摸一摸,知道它表面是光滑的;用手掂一掂,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白色、圆柱体、重量就是粉笔这一事物的一些个别属性。眼睛与手表面的皮肤是人的感官,我们将感官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人的大脑对之进行加工,于是就形成了颜色、重量、光滑度等感觉。
感觉虽然简单却很重要,它在人的心理发展及工作生活中意义重大。(彭P74)
首先,感觉为我们提供了体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我们能够了解宇宙万物,通过感觉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如冷热、饥渴。
其次,感觉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机体保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反之,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对机体带来严重不良的影响。如大城市信息超载,造成信息污染,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相反,如果“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造成信息不足,也会使人痛苦不堪。Bexton,Heron & Scott 于1954年首次报告了感觉剥夺的实验结果。被试尽管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但他们难以在这种实验室里呆2~3天以上。
再次,感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离开感觉,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二)感觉编码
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外部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所谓编码就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说,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例如,发电报就是通过编码,将文字转化为线条和点。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波。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其进行能量转换,将其转换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转换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编码。
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部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人脑对神经冲动(信号)的加工是一种译码的过程,人脑通过这种译码、加工某种神经冲动所代表的现实刺激物的特性,帮助人们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感觉编码不仅发生在感官中,而且发生在神经系统的不同层面上。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种叫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这种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如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是传递甜味信息的。当这些神经元被激活时,中枢神经系统就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和“甜”。
另一种理论叫模块理论或模式理论(module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编码是由一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如红光不仅引起某种神经元的激活,而且引起相应的一组神经元的激活。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感觉和知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