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7000字美学论文:《周易》.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7000字美学论文:《周易》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7000字美学论文。
与西方上古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史学、科学、文学、美学等就已界限分明不同,我国上古时期由于民族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不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却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很难径渭分明,《周易》可谓一个典型。《周易》初系卜盆之书,但后人多取其义不取其占,把它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而《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同时又包含了其他诸多学科的内容。朱熹曾非常感叹地说:至哉,易乎!其道之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周易本义序》)《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含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鲁迅先生就曾指出倘要弄中国上古文学史,还得看《易经》。郭沫若也提倡从《易经》中寻出当时的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由此看来,《周易》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因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弱水三千,取一飘饮而已。
一、官不尽意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内心的情感,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周易系辞》说:书不言尽,言不尽意。这一命题的提出,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馗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在先秦诸子中,真正提出言意问题,并对意与言的内涵与作用深人阐释的是庄子。《庄子秋水》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似乎道中了言不尽意的实质,但郭象注日: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由此观之,庄子辨言、意,最后归结为虚无。《周易》则持两可之说,《周易系辞》说: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孔颖达《正义》云:虽书不尽言,系辞可以尽其言也。照孔颖达的解释,首先承认言不尽意,但认为卦、艾辞例外,可以立象以尽意。同样,作为哲学家与美学家的庄子对于言不尽意还有更精辟的论述,在《外物》篇结尾写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继承庄子这种观点并加以发挥的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哲学家王弼,他竭力论证言不尽意而象能尽意,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象说。他在《周易略例明象》章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已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并没有从象可言意本身出发来证明象能举理之微,而是另辟蹊径,调换一个方位(这也是《周易》变通精神的体现),从接收的方向,强调接收者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接收者善于寻言而后忘言(不受语言所限),寻象而后忘象(不受具象或意象所限),象外之意就不会蕴而不出,就可以心领神会。为什么要强调两个忘呢?原来是立象立言者只是将象与言当作两个载体,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7000字美学论文:《周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5 KB
  • 时间2018-02-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