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书院.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代“四大书院”?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宋代四大书院本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抗日战争中石鼓书院为日军所毁,故1998年由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接替其四大书院头衔。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五老峰东南,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长庆间(公元821--943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台榭,植花木。南唐元四年(公元940年)朝延在此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后书院历经沦桑,屡兴屡废。至到南宋朱熹知南康军,方得以兴盛。白鹿洞书院,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区别于庙堂式的州、府、县学,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这正是它一千余年来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缘由。白鹿油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青枫峡口。北宋开宝九年(976)由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创建,咸平二年(999)经州守李允扩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三位一体的基本规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颁赐"岳麓书院"匾额,于是名闻天下。南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复建,并延请张木式主教事,使书院出现鼎盛局面。张木式反对科举利禄之学,以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其"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之处。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交流学术,一时成为盛事。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扩建书院,延请大儒,颁《白鹿洞书院教条》于岳麓书院,使规制一新,道传三湘。岳麓书院被比作先秦时的"洙泗"、"邹鲁",与嵩阳书院(河南)、白鹿洞书院(庐山)、应天书院(河南)一起,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张、朱主讲时期,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吴猎、赵方、彭龟年、游久言、游九功、陈琦等,被称为"岳麓巨子"。宋末元兵南下,书院诸生抗元守城,"荷戈登陴,死者什九"。元代以后,学院屡毁屡建,时废时兴,历经沧桑,不辍优良学风,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李元度、唐才常、沈荩等,概出于此。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巽奏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古代书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luyuw9
  • 文件大小104 KB
  • 时间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