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水患的表现及治理措施
河南省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地理组
吴强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3443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洛阳旧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旧孟津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注: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中学地理课本,采用的是以旧孟津作为中下游的分界线。孟津作为中下游分界线的理由是:黄河流至此地,河床及水文情况发生突变。其上游为黄土峡谷,水流湍急;其下游南岸虽仍为黄土丘陵,但北岸却进入平原,不仅水流变缓,而且泥沙也开始沉积。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观点是从防洪出发,结合工程布置而确定的。在桃花峪以上多以控制水流工程为主,以下主要是防洪措施,此外,黄河至此,邙山中断,南北两岸完全进入华北平原)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自古黄河就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洪水泛滥,灾害频繁,被称为“中载,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就有543年发生决溢灾害,决口1590次,其中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灾害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波及冀、豫、鲁、苏、皖5省。
一、善淤、善决、善徙极其原因
黄河水患历来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
(一)、善淤
黄河的中游是黄土高原,汛期暴雨期间水土流失严重,从支流到干流,从中游到下游,给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黄河到旧孟津后,河道突然变缓,至入海处落差仅有115米,%,因此,流速顿减。从而为泥沙的沉积创造了条件。据统计,整个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泥沙达17——18亿吨。除少量留在中游宽谷及支流缓谷区域外,绝大部分被输送到下游。以干流的三门峡、伊洛河的黑石关和沁河的小董三个水文站1919——1977年水文资料统计,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而黄河年径流量平均仅为480亿立方米,。最高含沙量达到651千克/立方米。近二十年来的实测资料表明,进入下有断面的16亿吨左右的泥沙中,。另有12亿吨泥沙流入海中,不断填海造陆。——。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升,年复一年,遂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的“地上河”。
(二)善决与善徙
据历史记载,解放前的2000年中,黄河决口达1500多次,重大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河道摆动和泛滥波及的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江淮,影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五省,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改道的情况极为复杂,但在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中,仍可看出一些规律性特点。
从黄河摆动的趋势看,基本上是以豫东北平原为顶点,自北而南,再趋向北,呈扇形扫射。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河,是已知的黄河改道中最偏西北的一条,其下段河道经过河北平原的北部,在天津附近入海。往后,河道逐渐南移。战国
黄河下游水患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