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燕顿旺◎著
两点说明:
本文件仅供个人修学《论语》时作参考,请勿将本文件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文责自负,请切勿私自修改、增删本文件任何文字或图片内容。如果大家发现有错误,请按“后记”中的邮箱直接与“新燕顿旺”联系。万分感谢!
新燕顿旺
2007-1-15
广结善缘,同修正法。极乐世界,莲池海会!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升极乐国!
作者推荐视频:
《幸福人生讲座》:/djjsh/pxcj/cailaoshi/
《山西小院》:zai/
作者简介
新燕顿旺
原名:吴文学
1976年出生于江西,现居广州。
其人:无门无派,亦古亦今。
学无常师,行不由径。
其志:居方丈室,纳乾坤门。
说空有法,证涅槃心。
《论语》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隐藏的论语》序
解玺璋
如果说,孔子生前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的话,那么,他身后的遭遇则充满了喜剧性。几乎所有朝代的统治者,都试图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解释孔子;这些解释叠加起来,不仅使孔子的面目变得更加模糊,也显得十分滑稽。千百年来,孔子就以这种面目在中国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他和他的《论语》,也以这种方式,生存于五花八门的解释之中。究竟哪种解释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呢?或者说,哪种解释更接近孔子的真实面目呢?人们已经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孔子”,其实都是现实的孔子,都是解释者心目中的孔子。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从《论语》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论语》的基础之上,介乎于似与不似之间。于是,我们要接近孔子,就显得越来越困难了。
惟一的可能性是回到起点,重新阅读原著。与其从别人的解释中接受一个孔子,不如在心中造就一个自己的孔子。过去常说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读《论语》也应该是这样。我最初看到《隐藏的论语》这部书稿时,就很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在读原著时是下了功夫的。《论语》这部书,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学生们分别记录下来的老师的谈话构成的,很多都是当时的口语,生动活泼而富有人间情趣,今天我们读起来也并不特别的难懂。倒是后人的许多解释,给《论语》戴了一顶又一顶高帽子,使我们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隐藏的论语》或者是想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种解释。他采取的办法,就是认真地阅读原著,细心体会原著的意思,从而找到他认为最接近孔子本义的一种解释。作者不玩儿概念,也不搞玄奥的东西,他避免使自己的阅读陷入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秦汉儒学和以心性本体为框架的宋明理学的泥淖(nào),而是联系实际,联系自身,使《论语》回到大众生活和现实社会之中,找回曾经遗失了的人间的品格和功能。这一点,读者从他的书中一定可以得到确认。如果说,《论语》有其本性的话,那么,这种现实的人间烟火气,就是它的本性。
所以,《论语》不仅是读的,更是做的。《论语》的另一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坐而论道,玄思辩难,都是读《论语》的歧路。我们都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这是读《论语》时特别要警惕的。宋代的程颐说过:“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颐的意思就是强调,读《论语》一定要落实在“做人”上,即个人的修养上。黑格尔是不大看得上《论语》的,他嘲笑《论语》,只是“处世格言”而已。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其实,即便就是“处世格言”,就是“个人的修养”,也还没有那么简单,其中仍然包含着非常深邃的关于人性的理念和理想。在这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用力的,他在每一章,每一节的后面,都撰写了或长或短的评论、札记和解说,其中不乏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但更多的,还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论述。读这些地方,常能使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隐藏的论语》很快就要和读者见面了,作者新燕顿旺为此倾注了数年的心血。他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一篇序,对我来说,是有点儿勉为其难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作为此书的责编,我所得到的大大超过了我所付出的。所以,在这里,我只能写下阅读这本书得到的一点感想,就算是序吧。
《论语》今注逐个捉(自序)
《论语》于汉初发现,传世已有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的注疏汗牛充栋。但其中有较大影响的,当属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些注解分别引领了同时代人学习《论语》的新高潮,其中尤以被官方纳入法定教材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甚。五四运动以后,人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从此《论语》等儒家经典被当作封建意识形态来看待,人们对《论语》的解读也进入了万马齐喑的局面。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年代,才逐渐有了《论语》新的白话文解读。传统文化复兴的灯火,又重新照亮起来。下面我想就将影
隐藏的论语:新燕顿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