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
内容摘要
基本概念
理论框架
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应用:中国经济过热的奥地利解释
一、基本概念
迂回生产: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之间要经过一系列生产阶段,而处于原料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的产出品就是资本品。由于资本品处于不同的生产阶段,所以,与最终消费品的“距离”是不同的,这表现为不同的“等级”,“高等级”的资本品与“高阶段”的生产阶段相对应,“低等级”的资本品与“低阶段”的生产阶段相对应,从而形成特定的资本时间结构。资本品作为生产要素最终要贡献于消费品生产的,资本品的等级越高,由资本品到最终消费品的所要经历的时间过程就越长。
或者可以说,自然利率是“资本收益”,市场利率是“借贷成本”。如果市场利率高于自然利息率,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提供者付出“等待”的回报大于由“等待”带来的“损失”,因而就更倾向于储蓄,愿意提供更多的资金即“可放贷资金”,而货币市场资金的需求者则因借贷成本过高,而减少其需求即投资,反之则相反。如果利息完全是由市场自动决定的,没有人为的干预,那么,市场利率一定等于自然利息率,这时资金的供给等于所需求的资金,即事前储蓄S等于事前投资I,货币市场上处于均衡状态。
坎蒂隆效应:
不仅货币供给规模的变化,而且货币进入经济的途径,都会影响真实变量。货币的“注入”与“汲取”,对各个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可能是均匀的、同步的,其影响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所以,货币因素影响的不仅是产品市场的价格总水平,更重要的是,货币因素损害了产品相对价格的形成机制,造成整个价格信号系统的失真。最重要的失真是,它有可能使资源加速从最近的生产环节(消费品)转向最远的生产环节(投资品),但这种转移不会持续,因为它没有消费者偏好变化的支持。
二、理论框架
S+ΔS
C3
C2
C1
I
自愿储蓄
强制储蓄
Y
i
I
S
K1
C
K2
I2
I1
i1
i2
E2
E1
B´
A´
D´
S´
K3
i3
如果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相等,宏观经济将处于均衡状态。在可贷资金市场上,储蓄和投资相匹配,所有投资都有自愿储蓄做支持。既图中的E1点
如果自然利率高于市场利率,会使投资水平大于自愿储蓄的供给。这时候就要求在国民储蓄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利率仍然由i1下降到i2。这将给投资者一个错误的市场信号,使他们误以为现在投资会比以前更加有利可图,诱使全社会投资需求增加,以致于超过了全社会的自愿储蓄。投资增量来源于强制储蓄。强制储蓄之所以能够实现,是由于信用扩张导致的货币价值下跌使消费者的购买力削弱,并导致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游离出来的资源被得到信用的生产者所利用。
强制储蓄的成功,说明坎蒂隆效应发挥作用了。货币注入经济时更多地流向了资本品行业,生产资料涨价,资源也流向资本品行业。结果使全社会的资源分配向生产资料倾斜。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由A点移动到B点,哈耶克三角形变得更加“扁平”,也就是说,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变得更加“迂回”了。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演示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