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蓄积利用
2008级水电五班徐涛
学号 20085137
引言:
雨水收集和积蓄技术就是通过修建集雨场、集水渠、沉淀池等集雨设施,把雨水径流汇集到能够调蓄的水池或水窖中,实现雨水叠加利用。城市水资源的短缺,,科学合理地开发、收集、利用雨水资源不仅对解决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减轻城市排洪设施的压力,、经济效益、工程效益非常明显.
:
(1)集水渠
依据地形条件以山场、坡面、撂荒的坡耕地等为集水区,一般可建成V形、矩形的素混凝土渠、机制砖或塑料薄膜衬砌的小明渠以及土渠等。也可利用废旧或闲置的渠道进行雨水集流。它的特点是渠系长,可控制的径流面积大,防渗漏效果好,集存径流量也大,且修复省工省力。
(2)围山集水区
在山包或沟岭相间的山体,利用其坡面做集水区,可在坡根沿山体四周挖截水沟。这样的集水区一般面积较大,暴雨产生的径流也较大,可在截流沟修建多处引流口,引流口位于效益面,将径流引入农田或贮水设施。
(3)田间集水区
将种植作物区和不种植作物区分成两个条带,二者相间排列。不种植作物的条带就是集水区,向种植区整体倾斜,降水后产生的径流流向种植区,种植作物的条带就是贮水区。这样即使降水很少,种植区仍可得到比降水更多的水。这种集水区很适宜在坡地、围山转耕地以及丘陵梯田应用。种植带要水平修建,地边要适当加高,保证降水在种植带的均匀渗透,避免水土流失。为了减少降水在集水区的就地人渗,集水区的土壤表面要清除杂物,夯实拍紧,也可覆盖塑料薄膜防渗,以便产生更大的径流补充种植区水分。
(4)道路集水区
农田道路及路两旁的空闲地是可利用的天然集水区。 m。主干路长都在数百米或几千米以上,降雨在路面形成径流注入田间。由于路面踏实度比较好,水的渗透很少,把道路集水很好的利用起来,是雨水集流工程的一个很主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路面宽2m的一条道路,在500 mm降水量的地区,若按80%的集水效率,则路面每年可蓄雨水800 m3/km,将会创造很大的物质财富。
:
雨水的积蓄与雨水的收集同为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的主要技术,是通过修筑水窖、水池、涝池等蓄水工程设施,把集流面所汇集的径流拦蓄储存起来,以备利用。其基本要求是蓄水工程的防渗性能良好,坚固耐用,而且要有足够的容积。
(1)水窖水窖应选在灌溉
农田附近,引水、取水都比较方便的位置。水窖的集水场要选择在能形成一定集流面积的山坡、道路、庭院、场院、房顶或人工集水场。山区要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把灌溉用水窖修在灌溉田附近的高处,以便于自流、虹吸和提水灌溉。及时选择在土质条件较好的地方,避免在山洪沟边、陡坡、陷穴、大树旁等地打窖。一般要远离沟边20rtl以上。窖型一般可分为瓮窖、罐窖、瓶式窖、盖碗窖等。建造结构可分为水泥砂浆薄壁窖、混凝土盖碗窖、砖拱窖、土窖等,容积40—60 m3。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土质条件,选择不同的窖型和建造结构。
(2)水池
多建于黄土高原地区土质条件差、用水
雨水蓄积利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