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趣味化学史
课程开发负责人
参编老师
开设年段
高一
课程目标
本着遵循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针对高中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认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兴趣,为学生在高二阶段的选科作提供参考依据。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第1课贝采利乌斯的“恶作剧”
第2课稀有气体的发现
第二章
第3课光谱的应用
第4 课碘的发现
第三章
第5课碲和硒的发现
第6课从草木灰中发现钾
第 7课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第四章
第 8课布朗运动的来历
第9课放射现象的发现
第10课原子模型是怎样提出来的
第11课苯环的结构
第12课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第五章
第13课半导体工业的原料——锗
第14课材料科学——记忆Ni-Ti合金
第15课合成氨的诞生
第16课笑气的得名
第17课关于氯化钠的电离
第六章
第18课哑泉的秘密
第19课“生命力”论的破灭
第20课放在手中便熔化的金属——镓
第七章
第21课古德意与橡胶
第22课电木的来历
第23课氦-3的超流体
第八章
第24课检验石材放射性的高手
第25课新型螯合剂
第26课微晶玻璃
第27课质子膜燃料电池
第九章
第28课新型磁性蓄冷材料
第29课光化学烟雾
第30课阿伏加德罗和分子学说
第31课侯氏联合制碱法
第32课 C60
第十章
第33课玻璃“家族”
第34课用焰色反应鉴定黄金的纯度
第35课水华
课程实施
,在多个教师的合作前提下下编写教材。
2. 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的兴趣。
课程评价
,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周1课时,一学期共18课时,考核合格可得到2个学分。
,并配备了一名化学教师。教师认真备课、上课,确保达成预期的课程目标。
第1课贝采利乌斯的“恶作剧”
一天,被誉为瑞典化学泰斗的贝采利乌斯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前,向新人学的大学生们介绍实验观察的重要性。
“同学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卓越的实验观察力,就无法研究化学。有些同学想当化学家,却又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
“老师,观察实验难道比走钢丝还难吗?”一个学生有点不服气,打断了他还不太熟悉的贝采和乌斯教授的讲话,“您可以考一考我们,看看我们将来配不配当一名化学家。”
教授沉思了一下。答应了这个要求。他把一只只盛有溶液的试剂瓶发给在座的学生,然后说道。
贝采利乌斯
“。一会儿,我要求大家模仿我所用的方法来鉴别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溶液。”
说完,教授把手指伸进试剂瓶的溶液里,然后将手指拿出来并用舌头舔了一下。通过教授的神态,大家猜想这溶液或是甜的,或是咸的,至少是没有什么味道的。
随着教授一声令下,“考试”开始了。为了能最先报出鉴定结果以证实自己的实验能力,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手指伸进试剂瓶里,并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下。
“啊!怎么这么苦”“苦死了!苦死了!”尝了溶液的味道后,学生们个个哭丧着脸大声地埋怨着。一个学生甚至有点恼火了:“老师,尝了这么苦的溶液。您为什么装得若无其事呢?”
“我真的尝了吗?”贝采利乌斯边笑边向他的学生们问道。
咦!明明看着教授把手指放到了舌头上。怎么能说没尝呢?大家一时摸不着头脑。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贝采利乌斯的“恶作剧”是怎么“演”的吗?
第2课稀有气体的发现
第三位小数的疑问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雷利对气体的密度特别感兴趣,从1882年开始陆续测定起各种气体的密度来。他做事历来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因此在测定每种气体的密度时,总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取得这种气体,并对其密度反复测量,以尽量减少误差。
气体的密度一个个测了出来。但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他却遇到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他把空气通过烧得通红的装满铜屑的管子除去氧气,然后又通过一只只“化学搜捕器”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最后得到了氮气。然后在00C、1大气压的条件下,一次又一次地测量所得氮气的密度,。
像对待其它气体一样,他又用另一种方法——分解氨气获得氮气,并测定所得氮气的密度,。
都是氮气的密度,为什么在小数点后第三位上却出现了差异?雷利双眉紧蹙,。
“这种误差可能是某一步实验操作出现了疏忽造成的。”于是他认真地检查了实验装置,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实验,结果还是如此。
“也许是用分解氨气的方法制得的氮气里混有氢气,所以密度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