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国债规模
主讲人
——梁艳超
我国国债规模的发展过程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
针对现状如何控制管理
什么是国债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中央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有借有还的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从国内或国外筹集资金,而同有关各方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也是政府信用的一种主要形式。
国债一般是指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
国债的特征
1、有偿性
2、自愿性
3、灵活性
我国国债规模发展过程
建国以后,我国先后发行了三次国债(不包括国外债务):第一次是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次是1954-1958年连续五年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三次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于1981年开始发行的国债。
前两次国债发行由于时间比较短、规模小、功能比较单一,国债的整体综合效能没有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工作重心的转移,国债功能逐渐丰富。按照国债功能的逐步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81-1986年。主要运用国债的筹集建设资金和不完全弥补赤字职能,国债的发行量不是很大,年发行额都在40-60亿元之间,期限、利率结构不够合理。
浅析我国国债规模(大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