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doc关于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讲述了关于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实现信贷风险动态监测的首要环节。预警指标灵敏高效地反映风险变化特征是预警系统运作的前提和基础。预警指标的建立应遵循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科学性分析。
关键词: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一、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实现信贷风险动态监测的首要环节。预警指标灵敏高效地反映风险变化特征是预警系统运作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预警指标的建立必须遵循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指标的有效性(Validity),它描述的是指标概念与所反映现象内容的一致性;二是指标的可靠性(Reliability),它描述的是指标值重复观测结果的一致性。具体来讲,在设置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预测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应能反映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超前性,如果指标体系不能在风险暴露的早期发现风险的存在并发出预警信号,无法给银行留出采取措施的时间,即使建立起再完美的预警模型也毫无意义。
(二)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既要考虑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尽可能使指标体系为指标集中的最小完备集;又要考虑重点性,对反映信贷活动主要过程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筛选并给予更大的权重。这样全面和重点兼顾,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又各有侧重,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
(三)成本效益原则
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成本和效益,预警指标的选择也不例外,能反映信贷风险的指标很多,有的甚至很重要,但计算该指标所需要的数据无法通过财务报表或其它可靠途径获得,即使能够获得,也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就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应予以舍去。
(四)开放性原则
鉴于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深化阶段,新的金融品种层出不穷,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能够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信贷业务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
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履约能力的下降、违约或者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因子变化而对银行信贷资产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银行和企业都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体,遵循以上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银行现行风险预警机制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经验,笔者从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两个方面,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建立起如图1所示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图1 银行信贷风险分类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一)财务类指标
。在财务管理中,一般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其中前两个是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后两个则是对企业长期债务能力的衡量。这些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越强,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越小。
。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一个企业营运能力的关键指标。一般说来,如果这些指标的值越高,说明这个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资金周转的能力越强,贷款违约风险相应也就越小。
关于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