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并重教理与情趣相融
——一年级句子启蒙教学策略浅谈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句子教学则前承字词,后接段篇,起着桥梁的作用。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将有着重大意义。一年级是句子教学的启蒙阶段,进行严格有效的句子训练尤为重要。但在日常的句子教学中却存在着如下重认知轻技能的误区:一是胸无成竹,随波逐流。教师对一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句型结构胸无成竹,脚踩西瓜皮,教到哪里算哪里,往往不能抓住教材中安排的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的重点句型进行教学;二是偏重认读,概念模糊。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孩子只要会认读生字、能认读句子,能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就可以了,忽视了规范的句子概念的牢固树立;三是机械重复,缺乏科学性。句子训练大都放在课堂作业本中、试题练习中进行,这样的训练往往以讲解作业的形式展开,没有计划,没有预设,重复多,收益少;四是空想练习,避实就虚。一味追求答案的正确,严重忽视了孩子多彩的生活,天真的童趣。为求考试得分,句子一般索然无味,甚至整齐划一。怎样做到知识与技能并重,教理与情趣相融,走出启蒙阶段句子教学的误区呢?
1、梳理教材,建立明确的句子脉络。
教材是教与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土壤。要用好教材,教好语言,必须梳理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一年级教材选择了一些常用的句式,作为句子启蒙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进行训练。如下表:
册数
句式结构
册数
句式结构
一
年
级
上
册
谁干什么
一
年
级
下
册
谁正干什么
什么地方有什么
渐渐
像
一边…一边…
从
那么…那么…
已经
分析此表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一是从纵向看,两册教材对句子学习的要求是呈梯度上升趋势的,如上册要求写“谁干什么”,而下册在此基础上要求写“谁正干什么”。下册教材首次出现了两个并列关系的关联句学习,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二是从横向看,上册教材比较注重基本句式的学习,下册教材比较注重带副词的句式学习,而且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如:“正”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渐渐”表示程度随着时间连续而缓慢增减,“已经”则表示动作、变化的完成或达到某个数量。前两个表示变化的持续和过程,后一个则表示变化的完成。语言的细微变化
,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
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梳理教材有利于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利于我们在进行学习任务分析时,快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从而达到依学定教的目的。
2、立足课堂,树立牢固的句子概念。
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句子,对于什么是句子认识的很不到位。作为低段语文教师要通过传授句子知识和实际训练,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编排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四部分,在汉语拼音开始学习复韵母的第一课,第27页的插图中首次出现了句子:“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紧接着在第29页的插图下面出现了一个由三个句子组成的段落:“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肉。小马和小牛爱吃草。”
这两课的句子教学应该是有梯度,有衔接的。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⑴认读句子,把句子读正确、流利
教学论文:一年级句子启蒙教学策略浅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