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常用方-金柴汤治疗胆囊炎
金柴汤, 胆囊炎, 治疗
慢性胆囊炎,往往迁延日久,极难治愈。
该证为湿热内蕴胆经,气机不利所致。临床表现:胁肋持续剧痛,右上腹或全腹部硬满、拒按,或胁下可触及包块,口苦咽干,头晕,精神萎靡不振,或者肌肤发黄,色黄鲜明,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芒刺,或少津无苔,脉弦滑而数。
几十年来,我用金柴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不错。
方中我用大剂量的金钱草和柴胡来作主药,配合当归、杭芍、郁金、白术、内金、麦芽用于平肝、顺气、和胃、健脾。
实践证明,我的金柴汤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所以拿出与大家共享。
具体方剂:
金钱草 50克柴胡50克 茵陈 30克 黄芩 10克当归 10克白术 10克杭芍 15克郁金 10 克 木香 10克枳壳 10克神麯 10 克麦芽 10克
服法:每日一剂,分两次煎服
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220例分析
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220例分析
笔者自1995年以来,以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220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中,男102例,女118例。年龄21~71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0年,其中3个月内92例;3个月~1年86例;1年以上42例。临床主要症状以右上腹疼痛为主,部分放射至同侧肩背部,伴上腹胀痛,口苦,纳差,恶心欲吐,恶寒发热,便秘或便腻不爽,肝区触压痛明显,超声检查证实为胆囊炎,其中伴胆结石63例。
治疗方法 本组220例均内服加减柴贝芷胡汤,每日1剂,两次水煎服。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0g,青、陈皮各10g,白芷10g,玄胡10g,大贝母10g,赤、白芍各15g,郁金10g,金钱草15~30g,干姜6g,威灵仙15g,甘草6g。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辛辣食物,保持良好情绪,注意调适寒温。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疼痛消失,无不适症状,B超检查胆壁光滑为治愈;疼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好转;症状或体征均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2 结果
治愈154例,好转66例。服药剂数6~9剂82例,9~21剂76例,21剂以上62例。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2岁,工人,2003年10月4日初诊。因脘胁胀痛不适15天来我院就诊。患者15天来,上腹胀痛不适,右胁疼痛时放射至同侧肩背,在附近诊所拟诊“
胆囊炎”,给予静滴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654-2,口服金胆片,治疗1周,症状稍减,2日前因同事聚饮,诸症发作。刻下症:脘胁疼痛,左肩背痛,口干口苦,腹胀,恶心,嘈杂,纳减,溲黄,大便头干尾腻,舌苔黄腻,脉弦。右上腹压痛明显,B超:胆囊壁增厚,水肿,提示胆囊炎。中医诊为胁痛:肝胆湿热,木火犯胃,胆胃不和。治疗宜清肝利胆,和胃止痛,柴贝芷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5g,青、陈皮各10g,大贝母10g,白芷10g,赤芍20g,玄胡20g,金钱草30g,生大黄10g,甘草6g,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3日后复诊,症情大减,遂给予原方3剂巩固。
例2,患者,女,42岁,农民,2004年12月6日来诊,上腹胀月余,在当地卫生院诊为“胃病”,给予服吗丁啉、斯达舒等药无效。刻诊:脘胁痛胀,嗳气,叹息,神倦,纳呆,不能进冷食,便溏,舌淡,苔薄,脉弦细。上腹部压痛,莫氏征阳性。B超:胆囊壁毛糙,提示“胆囊炎”。中医诊断:肝(胆)气滞,土虚木贼。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柴贝芷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5g,青、陈皮各10g,大贝母10g,白芷6g,玄胡10g,金钱草20g,党参15g,白术、芍药10g,干姜6g,香附子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5日后复诊,告其症已去大半。继之调治15天,胆囊炎至今未发。
4 讨论
胆附于肝,位于右胁,乃中清之府,贮存排泄胆汁,以助脾胃运化。胆汁贮泄赖于肝之疏泄。情志变化,饮酒过度,过食油腻肥甘,或受寒凉,易致肝胆疏泄失常,使肝胃升降失司,中焦之气失和,运化不健。故胆囊炎病在肝胆,位于右胁,涉及脾胃,或见胃脘症。治宜清肝利胆,理气和胃。柴贝芷胡方中,柴胡、黄芩疏肝胆之气,清胆肝之热,芍药缓急止痛,大贝母、白芷、玄胡清解肝胆郁热,理气和血止痛,为笔者治疗中焦痛证之验药;制半夏、茯苓、青陈皮健脾和胃降浊;佐干姜一则辛开苦降,以平内扰之胆热之气,二则寒中有温,温中暖脾,俾防寒凉过甚而损脾胃;金钱草清肝利胆排石,大黄逐腑清热使浊气得下;用生姜、大枣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胆,清解和胃之功。用于临床,屡试不爽。
胆囊炎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