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结构--行为--绩效”分析
摘要利用
t8. com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SCP分析框架,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分析之上得出<div>一些
8 tt
基本结论,找到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8t t t 8. c o m方案。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1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变化。1979年以前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典型的完全8 t tt8. com垄断市场:从1979~1984年,中、农、工、建四家专业银行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由于. com当时四家银行存在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每家银行都对自身业务范围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此. com,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仍旧是高度垄断的;从1986年到现在dd dtt. com,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市场组织体系形成。下面8ttt8我们sSBbWw将具体分析市场结构的各项影响因素。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份额,它综合反映了企业数目和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w.。而言,集中度越高,竞争程度
越低。在这里我们sSBbWw用CR4=∑Xj /∑Xi,(∑Xj代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有关数值之和,∑Xi则代表全行业有关数值之和)表示市场集中度。
由表1中的数据表明,一方面产额还是存、贷款额方面数值,都表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高度垄断地位,寡头垄断的特征很明显。另一方面及存、贷款额方面数值都呈逐年微降态势,说明其他商业银行都处于成长期,拓宽生存空间。市场结构正在向着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发展。
进入、退出壁垒
在我国,为了dd dtt. com维护国有银行的安全运营,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受到了严格的行政性审批的限制,与透明性审批制度相差甚远。在对新业务品种的开办审批上以及一些
8 tt
行政规定对非国有银行在市场参与权、参与地域范围、参与程度
等方面策壁垒,也显然维系了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同时ssbbww. com,国家对银行关闭采取了过于谨慎的态度,严格控制,不能够
SSBBww建立正常的市场淘汰机制。
随着改革的发展,这些严格的管制制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增加. com,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中国现有4个国有银行、3个政策性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449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35 500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从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的角度讲,银行业已初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我国的银行业虽然保持着较高的垄断程度
,但是dddTt也已经呈现出了垄断竞争的发展态势。
2 银行业的市场行为
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行为
虽然国有独资银行随着内部经营的商业化改革,其市场行为向市场化方向转移,但作为dddtt行业的垄断者,国有四大银行大多通过数量扩张方式参与竞争。1984~1995年,四大专业银行机构数由53 898个增加. com到160
我国银行业“结构--行为--绩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