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实验教学论文: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心理实验课是高校心理学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在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拓展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自此科学心理学建立。随后一百多年心理学的发展充分说明,科学心理学必须以科学的实验为基础,否则心理学将成为一门思辩的学科。实际上,心理学迄今已成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许多概念、理论和规律都是经过实验的结果。心理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许多高校包括高师和医学院校,已陆续建立心理学学科,并且在心理学教学中也开设了一些实验课,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这门学科理论概念多且晦涩难懂,教师常常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似懂非懂。笔者通过实际调查、交流、材料搜集等手段,走访了许多高校,发现心理学实验教学方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可能是导致心理学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学民、沈国方等对心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进行的分析认为,要提高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关注实验教学的改革问题。
[1,2]因此,现在的心理学实验教学还不能适应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重新确立基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新的心理实验教学目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因此,笔者试图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视角,审视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构建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新思路。
一、当前心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学时设置普遍偏少,除了实验心理学有专门的实验课以外,在某些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中附带一些实验课,如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时一般在4~8个学时。个别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则没有实验课。并且,实验课教学内容大都是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这些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就已选用的,如情绪与皮肤电反应实验、条件反射实验等,以人工操作为主,实验时间有限,实验工具不够,学生忙于操作和轮换,未能仔细观察和思考。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主体参与度不高。而且,实验课教学以理论性研究居多,脱离生活和医学临床,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实验模式,加之实验仪器有限,一个班级分组轮换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内按照规定的方法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这种做法,富有秩序性和规范性,但大多是模仿性实验,限制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挥。几年下来,虽然实验做了不少,但一些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基本的实验设计,也不会有效地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尽管学过心理学多门课程,进行了实验教学,学生也完成过不少的实验,撰写过不少的实验报告,但是离开了实验教师的指导,他们仍不能独立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更谈不上应用心理学实验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类后果的产生,当然有学生
心理学论文实验教学论文: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