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以学求仁,是以君子
学院:XXX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内容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为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最高准则,而“学”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条件,仁者并非天生成就而是后天的培养,要想成为仁人君子就要努力,以学求仁,方可为君子。
关键字:学习仁德君子精神功利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分理。《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学习和君子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首章论学,“学为仁而已矣”,明确了“学”与“仁”人君子的关系。
孔子关于学孔子论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1)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1)说:通“悦”,欣喜、喜欢。(2)愠:怨恨。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3)里:居住。(4)处仁:择居求有仁厚风俗之乡。(5)约:穷困。(6)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鄙。(7)史:虚华无实。(8)彬彬:两者相杂,配合适当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这一方面是由于孔子一生为人,乐于学而勤于教。孔子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还教育弟子“笃信好学”(《泰伯》),他最担心的是“道之不修,学而不讲”(《述而》),这个也是孔子的自勉。人要安身立命要立于天地之间,首先就是学习,学人生的大道理。这里的时表示时时刻刻,习引申为实践,学习人生的大道就是要时时刻刻去实践它,“人不知而不愠”,安然对待不恼怒,“不亦君子乎”,提出了君子的概念,有道德有境界有崇高的理想。民国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云:“《论语》者,所以教人学为君子也。”【1】又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可以成“仁”,究竟何者为“仁”呢?《》着重论仁,思考层层深入进入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子曰:“里(3)仁为美。择不处仁(4),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5),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质胜文则野(6),文胜质则史(7)。文质彬彬(8),然后君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在这章中,孔子以“里”为礼,强调“仁”的重要性,展开了一系列问题,一,仁与智的统一,孔子说:“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必然会自觉的实践道德原则,有知识的人也懂得如何去实践道德原则,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二,义与利的关系。义与利作为一对道德伦理范畴,规定了原则与功利的关系,如果无所抑制的“利”,偏离了“义”,必然招致怨恨,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