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分类的方法
现已知道,自然界的植物约有50万种。它们种类繁多,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各异。我们要认识、利用和改造它们,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分类系统。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和分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史前,人类就开始接触和利用植物,辨别可食和有毒的植物;把某些植物的种子、果实、块茎、块根等作为食物,继后用植物治病,李时珍成就的巨著《本草纲目》,其中对植物的类别、名称、性能等描述,就是植物分类。
为了便于系统地、分门别类地认识、研究和利用植物,植物学家按照植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将植物界分为门、纲、目、科、属和种级单位或等级。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通过检索表,方便快捷地检索出已有植物所属的等级与名称。例如,将植物界分成藻菌植物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和种子植物门等。
植物分类的目的,不仅是认识植物,给植物以名称和特征描述,而且还要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建立一个足以说明这种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利用植物分类学等的知识,进行植物的引种、驯化,培育和改造植物,为人类的生产、经济和生活服务。
第十二章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如前所述,植物种类繁多,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丰富多样。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和保护植物,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为此,我们就要具备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植物分类的方法
一、植物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人类要利用植物,首先要识别植物,这就要分类。从人们对植物的辨别和分类到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一般以亚里士多德的弟子西奥弗拉斯脱(Theophrastos Eresio,约公元前371~公元前286)所著的《植物的历史和植物本原》(De Historia et De Causis Plantarum)一书问世,作为植物分类学的开始。植物的分类经历了人为分类方法与人为分类系统到自然分类方法与自然分类系统的发展时期。
(一)人为分类方法与人为分类系统
人为分类法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便利,根据植物的用途,或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或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将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人为分类法不考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有:瑞典分类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 1735,1707~1778),在他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以表格的形式发表了“性”系统。把有花植物雄蕊的数目、雄蕊的不同特征以及雄蕊与雌蕊的关系作为分类的标准,将植物界分为24纲,如一雄蕊纲、二雄蕊纲……二十四雄蕊纲。我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将所收集的1000多种植物分成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每部又分成若干类,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茅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和杂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人为分类方法。因此,依据人为分类法所建立的植物体系(或排序、或分类系统)就是人为分类系统。
人为分类法常把亲缘关系极远的植物归并为一类,而相近的植物反被分离得很远,以致所建立的分类系统不能客观地反映出植物间的内在联系和固有次序。但是,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实际应用却起了重要作用,例如,栽培学上所称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等,果树学上将果树分为仁果类、核果类、坚果类、浆果类、柑果类等,通俗易
第十二章 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