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这段话,很生动地指出了当时教学的五种弊病及其不良后果。
一是“呻其占毕”。教师只顾教学生死记硬背,不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这种情况,在现代的中国学校中已经少而又少,甚至已经走向它的反面的一个极端,即不背诵。我调查过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确知一到三年级学生的背诵量是少而又少。几乎是几个星期才背诵一篇诗或文。这样,一个学期背下来的东西,还能有多少?而小学低年级,正是记忆的黄金时间,不叫他们背诵必要的精神文化典籍,真正是误人子弟呀!
二是“多其讯言”。教师一味注入灌输,只把自己的感悟讲给学生听,根本不考虑学生有没感觉,不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现象我们现在到处都是,比如语文课上的“讲解法”。老师是一个劲地讲,然后,就提问一些毫无思想价值的弱智问题,让学生回答“对”或“错”。现在的讨论式课堂,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讨论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感悟的吗?大多是老师事先排练,到课堂上来“展示”,也就是表演。因此,学堂也不像个学堂,倒像个戏台。老师每天都得占用学生好多的课外时间,去事先编排演练,到上课时,学习活动基本已经完成,只是展示一下学习成果而已。这类课美其名曰“汇报课”,真搞不懂还要课堂这45分钟干什么。而且,那学习困难学生,也只有当观众的份,甚至不知那些优秀生在演些什么。反正九年坐满了,初中就毕业了。
三是“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就是教学过程中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这种现象现在仍是普遍存在。第一,因为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完成,教师不得不赶进度。第二,由于取消了留级制,程度参差的学生混编一个班,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不可能有接受和消化的机会。而老师备课,也只能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来准备。因此造成的结果不单有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问题,还有一个让好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四是“使人不由其诚”。教学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个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了,因为现在教师的讲课,都十分注意导入的艺术,并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先天不足,要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无疑是天方夜谭。因为一个班内的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比如一个初三班级内,从某些学科的学习能力来说,有的学生已经到达高一甚至高二的水平,而某些学生还只在小学三年级的水平,更不用说千差万别的学生个性差异,你怎么来激发?按哪位学生的爱好的特点来激发?屈原早就说过:“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你要让这一个班四五十位学生怎么理解你教师的调动?因此,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环境中,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云云者,纯属理论家闭门造车的臆想。
五是“教人不尽其材”。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就不能发展学生不同的才能
今之教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