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 09统计
严芸
(20090540322)
傣族简介
傣族
文学艺术
民族概况
族源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宗教与民俗
民族概况
1、地理分布: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等30多个县市境内。
2、民族人口: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3、族称的含义:
“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
古时候傣族自称“滚傣”,意为“谷仓人”,见面则以“毫丁傣”(意为谷满仓)相问候祝福;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
4、语言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泰语支,与壮语、侗语、水语、布依语、立足、毛南语、仡佬语之间的基本词汇相同,语法相同,属于同一个祖先的语言发展分支。中国境内主要有德宏傣语方言、西双版纳傣语方言、金平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共性之外,同时又具有语调不同等差异。
族源与社会发展
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购有关史迹。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自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焚夷”,清代以来则多称为“摆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1955年下半年,德宏坝区搞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本地傣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悠久的历史
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傣族社会是由封建领主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建国以来,大力兴修水利,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名中外的“普洱茶”生产迅速发展,西双版纳种植橡胶树成功,橡胶增产显著。地方和乡村工业发展很快,先后建立了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制盐、食品加工、制茶、榨糖、制胶等厂矿企业。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特别是电力工业发展很快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
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
宗教与民俗
——————宗教
宗教与民俗
特色风味
竹筒饭
香茅草烤鱼
青苔入菜
泼水节
关门节
开门节
重大节日
宗教与风俗
风俗习惯
家庭婚姻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特色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