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中化学复习教案-电离能和电负性 】是由【世界末末日】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化学复习教案-电离能和电负性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电负性的概念和电离能、电负性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重点)。(重难点)电离能[基础·初探](1)含义某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叫做该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用符号I表示,单位:kJ·mol-1。1(2)意义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4)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p3、d5、f7)和全满(p6、d10、f14)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1)第二电离能+1价气态离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用I表示。2(2)第三电离能+2价气态离子再失去1个电子,形成+3价气态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用I表示。3(3)同一元素的逐级电离能I、I、I…I依次增大。123n:..,为什么?【提示】镁的大。因为当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处于半满、全满或全空时,原子的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较大。镁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s2,铝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s23p1,镁的3p轨道全空,3s轨道全满,故镁的第一电离能大。+,而不易形成Na2+,镁易形成Mg2+,而不易形成Mg3+?【提示】Na失去一个电子后已达到稳定结构,第二电离能远大于第一电离能,所以钠易形成Na+,而不易形成Na2+;Mg失去2个电子后已达到稳定结构,第三电离能远大于第二电离能,所以镁易形成Mg2+,而不易形成Mg3+。[合作·探究],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探究(根据教材P图2-12和图2-13)。20~21(1)同一周期,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变化趋势如何?【提示】从左到右,呈现增大的趋势,零族元素最大,ⅠA族元素最小。(2)同一周期,哪些族的第一电离能出现反常?具体说明大小。【提示】ⅡA和ⅤA族出现反常,第一电离能ⅡA>ⅢA,ⅤA>ⅥA。(3)第三周期中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顺序如何?用元素符号表示。【提示】Na<Al<Mg<Si<S<P<Cl<Ar。(根据教材P,表)212-6(1)同一元素原子的I、I、I、I大小顺序如何?1234【提示】I<I<I<I<……1234(2)根据逐级电离能大小如何判断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具体说明。【提示】根据逐级电离能大小的突变判断,如I?I时元素化合价为+1价。如I?I12nn+1时元素的化合价为+n价。[核心·突破](1)第一电离能①每个周期的第一种元素(氢元素或碱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中自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但是ⅡA>ⅢA、ⅤA>ⅥA。②同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2)逐级电离能①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的电子都是原子轨道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较多。②当电离能突然变大时说明电子的电子层发生了变化,即同一电子层中电离能相近,不同电子层中电离能有很大的差距。如Al:I<I<I?I<I……(1)通常情况下,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充满(p3、d5、f7)和全充满(p6、d10、f14)的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2)在同周期元素中,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金属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非金属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大。(1)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如Li:I?I<I,表明Li原子核外的三个电子排布在两个能层上(K、L能层),且最外层上只123有一个电子。(2)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如K:I?I<I,表明K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阳离子。123(3)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一般地,除稀有气体外,I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I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11[题组·冲关]()【导学号:61480016】,【解析】镁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各轨道处于全充满状态,比较稳定,第一电离能比铝的大,B错;第一电离能Ne>F,C错;第一电离能Mg>Ca>K,D错。【答案】A2.(1)①N、Al、Si、Zn四种元素中,有一种元素的电离能数据如下:电离能IIII……1234I/kJ·mol-157818**********……a则该元素是________(填写元素符号)。:..②基态锗(G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Ge的最高价氯化物分子式是________。(2)第一电离能介于B、N之间的第2周期元素有________种。【解析】(1)应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作理论指导,分析、解决相关问题。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元素的逐级电离能中,I、I、I与I相差较大,说明该元素原子最外1234层有3个电子,显然该元素为Al。②锗原子核外有32个电子,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或[Ar]3d104s24p2。Ge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4,其氯化物为GeCl。(2)Be、B、N、O原子的最外4层电子排布式分别为2s2、2s22p1、2s22p3、2s22p4,Be原子的2s轨道处于全充满的稳定状态,故其第一电离能大于B;N原子的2p轨道处于半充满的稳定状态,故其第一电离能大于O,因此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介于B和N元素之间的第二周期的元素有Be、C、O3种。【答案】(1)①Al②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GeCl(2)34【误区警示】元素性质与第一电离能在同周期变化的差异(1)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为ⅠA<ⅢA<ⅡA<ⅣA<ⅥA<ⅤA<ⅦA<0族。电负性[基础·初探]。,并以此为标准确定其他元素的电负性。?主族元素的电负性从左到右?同周期?――→?逐渐增大,表明其吸引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变化规律—??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呈现同主族?――→?减小趋势,表明其吸引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1)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叫电负性。()(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3)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电负性最小;Ⅶ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电负性最大。()(4)两种元素电负性差值越大,越容易形成共价化合物。()【提示】(1)√(2)√(3)√(4)×[核心·突破]。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1)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①,,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②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③电负性较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较小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2)衡量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大小①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②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3)判断化学键的类型一般认为:,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题组·冲关]()<N<O<<O<N<<Na<Mg<<H<Zn【解析】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一致的。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大,同一主族内从上至下电负性减小。根据这一规律判断,A正:..确。【答案】A2.(1)Ni是元素周期表中第28号元素,第2周期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与Ni相同且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2)基态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B和N相比,电负性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BN中B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解析】(1)Ni有2个未成对电子,第2周期所含元素的基态原子中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为碳原子和氧原子,电负性较小的元素为C(碳)。(2)B的原子序数为5,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B和N都属于第2周期元素,同周期自左至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故电负性较大的是N;B属于ⅢA族元素,化合价为+3价。【答案】(1)C(碳)(2)1s22s22p1N+,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面给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形成离子键,,形成共价键。(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可推知元素的电负性具有的变化规律是______。(2)判断下列物质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MgN:_____、BeCl:________、AlCl:_______、SiC:_______。3223【解析】元素的电负性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据已知条件及上表中数值:,,形成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32BeCl、AlCl、、、,,形成共价键,23为共价化合物。【答案】(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2)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高中化学复习教案-电离能和电负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