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用淘米水浇花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
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
2.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质量/g
16
4
x
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3.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所介绍,国内5G通信芯片用氮化镓材料制成。如图是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原子核内质子数为7
B.图中x=18
C.镓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1
D.
4.下面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没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C.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D.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2H2O=O2+2H2↑ B.
C.Zn+HCl=ZnCl+H2↑ D.C2H5OH+O2=H2O+CO2↑
6.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可用“2Mg+O22MgO”来表示.以下信息:①反应条件②反应速率③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④反应的微观过程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⑥反应体系中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能从上述化学方程式中获得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生成物有3种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C.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微粒个数比为2:3
D.该反应中Y元素和Z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
8.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水-----单质
B.氢氧化钠------氧化物
C.空气-----化合物
D.高锰酸钾------纯净物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向浓氨水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10.碳酸乙烯酯(C3H4O3) 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乙烯酯是由三个碳原子,四个氢原子和三个氧原子构成的
B.其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 16
C.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用的溶剂和原料。
(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蒸馏水 B 河水 C 自来水
(2)天然水多为硬水,生活中可以通过_______使其转化为软水。
(3)下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水也是化学实验中的常用一种试剂,如图是某探究小组利用煮沸的蒸馏水和铁钉进行实验。一周后,铁钉 a、b、c三处中,生锈最严重的是_____处,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
(5)坚持节约用水应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请列举一种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二氧化锰起_____作用。
(2)B装置是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待红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__时不再上升。
(3)C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
(4)D装置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和_____。
(5)河水经过E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是_____(填“纯净”或“混合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它是人类接触得最早、利用得最多的元素之一,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坚硬无比的金刚石,柔软易碎的石墨,还有神秘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_____。
(2)①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地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下列对环境的影响与化石燃料燃烧无关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温室效应
B 酸雨
C 火山爆发
D 雾霾天气
②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目前我省推行使用乙醇汽油,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请写出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人类的追求。请举一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_____。
(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碳还原性的性质验证。
①证明碳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
②写出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该同学将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混合物45g,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请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_____。
14.铁、铜和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三种金属。
(1)若要证明铁、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需要进行的实验有____(填序号)。
A 将铁片放入盐酸中 B 将铜片放入盐酸中
C 将铁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D 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2)下列铁制品的用途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填字母)。
(3)汽车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铁与____和____接触而生锈。
(4)氧化铁是一种红褐色的固体粉末,请据图回答问题(X、E为不同物质)。
①写出气体X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Y溶液中含有的物质为____(写出一种组合即可).
③写出生成紫红色固体C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对人体皮肤和牙龈健康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请阅读信息后回答:
(1)维生素C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是 ;
(2)维生素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16.向盛有20g碳酸钙粉末的烧杯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烧杯中碳酸钙的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纵坐标数值为_______g。
(2)当滴入稀盐酸溶液在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写化学式)。
(3)当滴入10%的稀盐酸刚好至C点时,得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C
【详解】A、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故A正确;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可以节约用水,故B正确; 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不利于节约用水,故C错误;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故D正确,故选C。
2、C
【解析】试题分析:由反应后质量的变化关系可知甲丁物质为生成物,乙为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乙物质质量的减小等于甲丁物质的增加,故丙物质的X=5,既可以作催化剂也可以是杂质,所以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是正确的叙述;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是正确的叙述;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是错误的叙述,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2:7;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是正确的叙述,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3、C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7,表示原子序数为7;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氮原子核内质子数为7,故A正确;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微粒为原子,31=2+8+x+3,x=18,故B正确;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而不是核内中子数为31,故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4、D
【详解】A、由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故A错误;
B、由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该变化前后都含三种原子、原子个数均为9个原子,因此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故B错误;
C、反应前的反应物中有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两个,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单质,故C错误;
D、由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变化,但却可看出原子结合方式发生改变,可判断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根据初中阶段已学知识,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该化学方程式没有标注反应条件,另外生成的氧气还缺少气体生成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选项A不正确;
B、该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配平、反应条件标注均正确,选项B正确;
C、该方程式中氯化锌化学式书写错误,没有配平,正确的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选项C不正确;
D、该方程式没有配平、没有标注反应条件、气体生成符号标注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选项D不正确。故选B。
【点睛】
判断化学方程式正确与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是否符合反应规律,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标注正确,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是否标注正确。
6、C
【解析】①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的条件是点燃,故正确;
②由化学方程式不能知道反应的速率,故错误;
③由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48份质量的镁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故正确;
④由化学方程式不能看出反应的微观过程,但能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故错误;
⑤由化学方程式不能看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故错误;
⑥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2个镁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故正确;
故该化学方程式中获得的信息是①③⑥,故选C。
7、D
【解析】由化学反应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 该反应的生成物有2种,选项错误;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选项错误;
C. 由图知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微粒个数比为1:2,选项错误;
D. Y元素在反应前以单质形式存在,反应后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故其化合价一定变化;Z元素在反应前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反应后以单质形式存在,故其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选项正确。
故选D。
8、D
【详解】A、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B、氢氧化钠由钠、氢、氧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C、空气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D、高锰酸钾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故选D
9、C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氨水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A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B错误;
C、浓氨水显碱性,向浓氨水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故C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D错误。故选C。
10、D
【详解】A、一个碳酸乙烯酯分子是由三个碳原子,四个氢原子和三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其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3)=9:1:12;故选项错误;
C、其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3)=9:1:12,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错误;
D、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88;故选项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A 煮沸 b 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详解】(1)A、蒸馏水只由水一种物质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河水由水、矿物质等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自来水由水、矿物质等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生活中通常用煮沸的方法使硬水变软水,故填煮沸;
(3)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4)铁钉 a、b、c三处中,生锈最严重的是b处,因为b处与水和空气接触,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和空气(或氧气)同时接触;
(5)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有:淘米水浇花,洗衣服的水冲厕所等。
【点睛】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叫做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催化 4P+5O22P2O5 1 氢气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不能支持燃烧 混合物
【详解】(1)A装置中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
(2)B装置是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2P2O5;待红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氧气被消耗,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1时不再上升。
(3)C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负极产生氢气,试管1连接电源负极,收集的气体是氢气。
(4)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没有助燃性,D装置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
(5)河水经过E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中依然含有多种可溶性离子,属于混合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主要从节能环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考虑: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少吹风扇、少看电视、及时关闭电脑……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建造沼气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倡导垃圾分类回收……(合理即可) 黑色固体中出现红色物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4g
【详解】(1)碳的几种单质中,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2)①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故有关;
B、化石燃料燃烧可能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易形成酸雨,故有关;
C、火山爆发与化石燃料的燃烧,故无关;
D、雾霾天气可能是由于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产生了烟尘而引起,故有关。故选C。
②乙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③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建造沼气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多植树造林都可以降低我要退货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3)①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故属于现象为: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③由题干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5g-=;
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

解得x=24g,即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24g。
14、ABD B 氧气 水 Fe2O3+3CO 2Fe+3CO2 稀硫酸和硫酸铜 Fe+CuSO4=FeSO4+Cu
【详解】(1)要证明铁、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需要进行的实验有
A、将铁片放入盐酸中,能产生氢气,说明: Fe >H;故选项正确;
B、将铜片放入盐酸中,不能产生氢气,说明H>Cu;故选项正确;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imenshu
  • 文件大小215 KB
  • 时间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