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山导游词
徐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张宏钢编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云龙山风景区参观游览,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云龙山绮丽的自然风光、浓厚的人文资源和我的优质服务,为大家的云龙山之游留下美好的回忆。
云龙山是江苏省省级风景旅游区,它毗连徐州市区,九节山头蜿蜒起伏,长达3公里,如同一条苍莽巨龙,昂首于东北,曳尾于西南, 山脊相连,状如游龙。北宋时期,隐士张天骥隐居于此,因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周易·乾卦》卦辞有“云从龙”之句。)故名云龙山。
云龙山最高处在第六节,海拔142米,山上苍松翠柏, 蓊郁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其间。依山势起伏,砌有石蹬道,游人络绎登临,四季不衰,向来被誉为徐州名胜之冠。北宋时期的徐州知州苏轼曾在《放鹤亭记》中这样赞美云龙山的瑰丽景色: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千百年来,《放鹤亭记》脍炙人口,云龙山的声名也广为流传,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纷纷到云龙山寻古探胜。
今天的云龙山已发展为一处集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和园林名胜于一体的风景游览胜地。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林壑幽美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景美如画。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游览。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云龙山的北大门。过去这里石牌坊林立,六十年代大多数被拆除了。这些节孝坊既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也是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历史见证。
1998年,徐州市政府为修建云龙山广场而拆除民居时,尚有部分牌坊因砌于民居墙内,而幸存下来。同时,人们在此还发现了一块乾隆皇帝御笔“黄茅岗”刻石,字体圆润,殊为珍贵,现存放于云龙山广场内。
拆除石牌坊的北麓,一度空旷寥落,1979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建造了山门以壮观瞻。大家请看,这座山门宏伟明丽,系三开间明式石牌坊。在须弥座、石斗拱和门柱上,都饰有线条流畅的卷草花纹,图案秀媚细致。山门高10米多,长23米,上下十二级台阶,中间有平台,两侧有花坛。门楣正中有“云龙山”三个描金行草字,背面有“古彭新辉”四字。均为著名书法家汪冰石所题,整个山门风格古雅,舒朗大方,确实为名山增色不少。
大家请看,在我们的右边,有一块长达9米的巨石横卧路旁, 石上镌有“云龙山”三个各一米见方的大字。笔势矫健遒劲,刻工精湛,乃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所书。
请大家往这边看,这里是“曲港跳鱼”景点。“曲港跳鱼”西临云龙山绿化广场,东靠上山道路,由雨水山泉自然汇集而成。这里泉水清澈甘洌,鱼儿隐约可见。苏轼曾有诗曰:“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泉池长30米,宽6米,深5米。因泉池东壁的巨石形似卧牛而又得名卧牛泉。苏轼曾在东壁巨石上题
“曲港跳鱼”四字。1999年,园林部门对其进行重新修复。
横跨泉池中部的呈拱形结构,由青石雕刻而成的这座桥就是“三义桥”了。三义桥原名云鹤桥,由于年久失修而塌陷,游人行走不便。到清光绪年间,隐士杨为一倡议修桥,王惠、蒋运清、刘振魁三位义士捐资近200余串铜钱,重新修了此桥。后人为纪念这三位义士,遂将此桥更名为“三义桥”。1999年园林局又将此桥重新修整,将其做成青石桥,雕刻麒麟、二龙戏珠等图案于其上,并将原来的拱形桥改为现在的扶手桥。
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座桥叫苏步桥。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呢。此桥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常率宾客僚属登云龙山。有一次苏轼酒后登云龙山,一不小心掉进了桥下的小沟里,徐州的老百姓为了方便苏太守行走,就在那小沟上面架了几块石板,并取名“苏步桥”。1999年园林局又重新修整,为方便游客行走,将原来的平板桥改为现在由青石做成的扶手桥。
大家请看,这片悬崖峭壁上的“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卫汉京”十六字碑,就是戴季陶石刻了。戴季陶名传贤,号天仇,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24 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27年任南京国民考试院院长,他是蒋介石的好友。他在民国十九年(1931年)九月登云龙山时,在这峭壁上题了这十六个大字。他主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大力发展科学文化知识,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旁边多为后人步和之作。
再往上走,这就是醉亭了。民国年间铜山代理民政长王少华召集徐州商人,出资在云龙山建造此亭。王少华建亭的目的是让文人隐士能在此聚会饮酒,同时方便游客在此休息,于是取名“醉亭”。此外,他还动员徐州商人出资在云龙山植树造林。1952年10月2 9 日,毛泽东主席来徐州视察时,在罗瑞卿、许世友、华诚一、张光中等领导人的陪同下登云龙山,在醉亭里留了影。主席在此做出了一定要改变徐州童山的面貌,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这使本来就光润照人的云龙山又平添了无限的辉煌。
大家请往前面看,前面就是云龙书院了。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当时的淮徐同知孙
云龙山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