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福建省泉州市第八中学2022年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福建省泉州市第八中学2022年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是由【28691963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福建省泉州市第八中学2022年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某同学记录的下列实验数据错误的是
A. g NaCl固体 B.用10 mL蒸馏水
C.% D.
2.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根据转化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根据守恒观:冰加热变成水,变化前后质量相等
3.下列物质提纯或除杂所用试剂和分离方法错误的是( )
序号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Cu (Zn)
过量H2SO4溶液
溶解、过滤
B
FeCl2溶液(CuCl2 溶液)
过量的铁
过滤
C
NaCl溶液(Na2CO3)
适量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至不在产生气体
D
CO2 (CO)
足量石灰水
洗气
A.A B.B C.C D.D
4.×1025个水分子,说明(  )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5.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向盛有一定质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某温度下,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C.电解水
D.向足量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锌和铁
6. “推理论证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实验事实能作为相应论证观点的是()
选项
实验事实
观点
A
氧气、氢气、甲烷都能用排水法收集
气体都能用排水法收集
B
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汞是由汞、氧原子组成,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能再分
C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分子运动速率不只与温度有关
D
二氧化锰可加快氯酸钾受热分解和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一定是催化剂
A.A B.B C.C D.D
7.下列食物的pH如下:苹果汁(~)、葡萄汁(~)、牛奶(~)、鸡蛋清(~),其中胃酸过多的人最适合吃
A.牛奶 B.鸡蛋清 C.葡萄汁 D.苹果汁
8.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A.A B.B C.C D.D
9.小明根据如图所示的信息,明白了不能把一氧化碳(CO)化学式写成“Co”的原因.下列针对CO和C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一个钴原子中有27个质子 ②Co表示非金属元素
③C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④CO和Co都含有碳元素.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①③④
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11.某反应: ,则X的化学式是
A.SO2 B.H2 C.H2O D.H2SO3
12.甲、乙、丙、丁分别为1-18号元素中的一种,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丙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和乙元素组成的物质分解能得到氧气
B.丙和丁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
C.丙和丁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D.丁的单质在乙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B.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加压使分子体积变小
C.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底部放少许水是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D.从微观角度来看,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14.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铕(Eu)是一种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铕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铕的原子序数是63
C.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 D.
15.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能和稀硫酸反应,当把y放入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z>y
B.y>x>z
C.z>y>x
D.y>z>x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H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写装置序号)
(4)装置F与装置B比较有什么优点?________
(5)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填写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6)把(5)中滤液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钾晶体,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7)(杂质不参与反应)放入烧杯中,再加入50克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反应前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现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通过数据判断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的位置_____(“偏左”、“不变”或“偏右”)。

18.(8分)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分析并计算:
(1)a点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
(2)当pH=7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中NaOH质量为_____g。
(3)计算稀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4)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
19.(8分)下面是小华同学和小组同学的学习过程:
(1)小华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图的知识整理,则性质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小组同学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气、氢气、水、铁这六种物质,以CO2为起点进行了击鼓传花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实现一步转化时花束就可以进行传递,使花束能从起点CO2传到E。已知位置A的物质具有毒性,请把上述除CO2以外的其余物质分别安排在A~E的位置上,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位置A和D的化学式A_____D_____。
②写出上图转化中属于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小组同学查阅资料知道: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填序号):_____。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③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
④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⑤上述循环体系中包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⑥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缓解困扰人类的什么难题?_____(写出1个即可)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D
【详解】A、, NaCl固体;故正确;
B、10 ,;故正确;
C、%,说明含杂质不多;故正确;
D、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测得整数,而不能出现小数;故错误;
故选:D。
【点睛】
使用仪器进行测量时,要注意所用仪器的精确度,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测得整数。
2、B
【解析】A、根据微粒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根据转化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 碳在高温下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C+CO22CO;故选项正确;
C、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D、根据守恒观:冰加热变成水,属于物理变化,与质量守恒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过量的铁能与CuCl2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Na2CO3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D
【解析】×1025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故选D。
点睛: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B
【详解】A、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的质量会不断的增大,而不是最后为一定值,故错误;
B、某温度下,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不断溶解,溶液质量不断增加,当溶液饱和后,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溶液质量不变,故正确;
C、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体积比是2:1,故错误;
D、锌比铁活泼,与稀盐酸反应时,锌比铁反应剧烈;当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比铁少,故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难溶于水,且和水不反应的气体,才可用排水法收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汞由汞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该反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分子运动速率不只与温度有关,还与物质的形状等因素有关,此选项符合题意;
D、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不一定是催化剂,还可能是温度、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等,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解析】pH=7的溶液,呈中性,pH<7的溶液,显酸性,pH>7的溶液,显碱性。
【详解】胃酸过多的人最适合吃碱性食物,可以和胃酸反应,中和胃酸,苹果汁(~)、葡萄汁(~)、牛奶(~)显酸性,不宜食用,鸡蛋清(~)显碱性,胃酸过多的人最适合吃,故选B。
【点睛】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8、C
【详解】A、将氯化钠分别加到等量水和等量汽油中,氯化钠能溶于水,却不溶于汽油,可以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符合题意;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底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可以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C、左侧的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过一段时间生锈,右侧的铁钉与水接触,与空气不接触,不生锈,只能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不能说明铁生锈需要和水接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盛放氢氧化钠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大,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9、C
【解析】元素符号的书写要规范,该大写的绝不能小写,并且小写字母要写在大写字母的右下角。元素周期表中四部分的意义分别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故①正确; Co表示金属元素,故②错误;一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③正确;CO中含有碳元素,CO中不含有碳元素,故④错误。故答案为C。
10、A
【解析】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末逐渐变为红色,故选项正确;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不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不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故选项不正确。
11、C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前有1个锰原子、4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8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锰原子、1个硫原子、6个氧原子,则剩余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则X由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化学式为H2O。
故选C。
12、B
【分析】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则甲的单质是氢气,甲是氢元素;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则乙是氧元素,氧原子有
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核外电子数示意图:;丙的离子是钠离子(Na+)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丙是钠元素;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丁是硫元素,硫原子结构示意图:;
【详解】A、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水通电分解能产生氢气和氧气;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丁是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2个电子;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丙是钠元素,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丁是硫元素,硫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电子层数相等;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A
【详解】A、O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故选项正确;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集气瓶中的水吸收二氧化硫,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污染空气,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故选项错误。故选A。
14、A
【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为元素符号,下边的是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A.铕属于金属元素;
B.铕的原子序数是63;
C.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
D.,选A
15、C
【详解】只有z能和稀硫酸反应,说明z比氢活泼,氢比y、x活泼;
当把y放入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说明y比x 活泼;
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y﹥x,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福建省泉州市第八中学2022年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86919636
  • 文件大小238 KB
  • 时间2025-01-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