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洛阳伽蓝记》量词研究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洛阳伽蓝记》量词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洛阳伽蓝记》量词研究
《洛阳伽蓝记》量词研究
《洛阳伽蓝记》是唐代僧人慧远所写的一篇有关佛教寺庙的记述文献,内容涉及到很多寺庙的名称、规模、建筑和景观等方面,因此也涉及到大量的量词使用。本文将围绕《洛阳伽蓝记》中的量词使用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文化、历史和语言学等方面的意义。
一、量词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量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社会风俗、经济状态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在《洛阳伽蓝记》中,许多量词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唐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状况。
1. 万:《洛阳伽蓝记》中频繁出现“万”这个数量单位,比如“灵光寺内弥勒殿像高十丈,周十丈,佛祖殿像高四丈,周四丈,坐十二相,一相高八尺”、“衡山精舍像堂奉如来像,通高一万四千丈四尺”等。在唐代,万是比较常用的大数单位,表示数量很多,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用词。这也体现了佛教在唐代的地位之高、信众之众多。
2. 间:《洛阳伽蓝记》中出现的“间”这个量词通常用于表示建筑物之间的间隔距离,如“荆州青龙寺南二华之间者,有一观音像,高五十尺”,“敖仓之间有一泉名普济泉”等。在唐代的寺庙建筑中,由于受到地形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建筑之间的间隔距离通常比较小,因此“间”这个量词显得更加突出。
3. 仟:《洛阳伽蓝记》中还出现了一些以“仟”为单位的量词,如“汝阳真如寺殿脚周三仟尺,殿高一十二丈,广二十五丈”、“五祖寺在使君城山斜对羊台,高二仟余尺”等。在唐代,仟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量单位之一,表示数量相对较多,但比万略小,它的使用也暗示了唐代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
二、量词的历史意义
通过《洛阳伽蓝记》中量词的使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历史,进一步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
1. 建筑风格的发展:在《洛阳伽蓝记》中,在描述各寺庙建筑方面,用到了许多以“丈”、“尺”等为单位的量词。这些量词的使用反映了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寺庙建筑物高度普遍较高,宽度较窄,这也反映了当时建筑学的发展水平。
2. 社会经济的状况:《洛阳伽蓝记》描述的寺庙规模相当宏大,使用了大量的“万”、“千”这些大数单位,也反映了当时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在唐代,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为寺庙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材料保证。
三、量词的语言学意义
除了反映文化和历史背景外,“洛阳伽蓝记”中的量词使用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学意义。
1. 量词的数量关系:在《洛阳伽蓝记》中,常常出现“大”、“小”、“多”、“少”等词语,用来描述不同的物体或者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样的用法可以反映出唐代人的分类思维和数量认识。
2. 量词的修饰意义:有些量词后面还会带有一些形容词或者修饰词,比如“通高”、“周长”、“底宽”、“高约”,这些修饰词语可以进一步限定量词所描述的物体或者数量的属性。
总结
本文主要围绕《洛阳伽蓝记》中量词使用展开讨论,探讨其文化、历史和语言学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传统量词在中国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位于洛阳的一些寺庙,随着年代和经济繁荣程度的变化,目前面貌可能已经差异很大,有的可能只剩下遗址。但是这篇古老的文献,作为文化和历史的遗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和语言发展的窗口。
《洛阳伽蓝记》量词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