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是由【kuailonggu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全文)
前 言
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 )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 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 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 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成人发生SCA最常见原因为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其他包括创 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非心脏性原因。小儿发生SCA的主 要原因为非心脏性的,包括呼吸疾病(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 染、婴儿猝死综合征),中毒(包括药物过量),神经系统疾病等。
SCA表现为4种类型,即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iF),无脉室速,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PEA)和心室停搏, 其中VF最为常见。如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VF的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 而心室停搏的复苏成功率仅为1 %左右。
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包括通过胸部按压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通过电 除颤转复VF,促进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恢复 自主呼吸。
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生命支 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BLS 主要是指徒手实施 CPR,包括ABCD 4个步骤,即开放气道(A , airway ), 人工呼吸(B , breathing ), 胸部按压(C, compression)及自动体外除颤器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电除颤(D,defibrillation ACLS 是指由专业急 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人 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循环辅助设备、药物和液体的应用,电除颤, 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
早期识别与启动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早期CPR,早期除颤和早期ACLS是构成SCA存活链 的4个关键环节[1]。患者发生SCA时,急救者如能使生存链环环相扣, 将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的机会[2]。有研究表明,早期CPR如3〜5min内电 除颤可使SCA患者存活率高达49 %〜74 % [3]。
2现代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演变与发展
现代CPR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 医学家的努力,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建立 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现代CPR技术日益提高,其中Peter Safar、 Kouwenhoven 等著名医学家对现代CPR学的发展和形成作出了重大贡 献。论证并确立了 对吹气及胸部按压联合应用CPR的合理性。从此, 人工通气、人工循环以及电除颤作为CPR的三大核心技术在临床上开始广 泛应用,从而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4]。
1992 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提出 了 “生存链” chain of surriva)l的概念,包括对心脏骤停患者需要采取的 4个紧急行动环节,即①尽早对心脏骤停患者识别和启动EMS ;②尽早得 到“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的CPR救助:③尽早得到电击除颤救 治;④尽早进行高级生命支持。从而形成了急救技术和社区人群(公众) 急救相结合的新的理念,是心肺复苏的一次飞跃。
20世纪末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的应用,将CPR推进到一个新的 高度,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对生命的关爱已深入人心。
20年AHA 首次推出《2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5年后,25年 AHA又公布了更新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
25年指南最重要的改变是简化CPR的程序,提高CPR的质量, 强调施救者在实施胸部按压时应“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分钟按压 次,按压深度为4〜5cm,将胸部按压-通气比例改为30 : 2。使胸部充分 弹性复位,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的间断。
近10年来,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20年及25年两个国际指 南,重新调整了本国和本地区的CPR及ECC的实施方案,提高了 CPR的 质量。
28年AHA根据2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向公众提出了以下的科 学建议:未经培训的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只需动手(只做胸部按压) 的CPR,以简化CPR的操作,有利于提高CPR的质量,消除或减少目击 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更好地推广和普及目击者进行CPR,从而提 高心脏猝死患者复苏的成功率。
CPR的研究和实施已进行了数十年,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仍 然很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城市急救网络不健全、公共急救意识 不强及普及率很低且不规范。同时,进行临床试验难度大,在设计上受到 限制,难以随机化,规模过小等,因而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救治的研究有 待改进。如何提高心脏骤停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是医学救援领 域和公共卫生、社会社区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现已认识到目击者实施 CPR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CPR的质量往往欠佳,方法不统一、不规范; 二是目击者CPR的应用率低,据调查,仅15%〜30%的院外心脏骤停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患者接受了目击者的 CPR,
这表明CPR的普及率离要求尚有很大差距,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
3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背景与目的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古代医学家例如公元前五世纪的扁鹊, 公元二世纪的张仲景及华佗等,据历史记载,他们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实 施方法与现代CPR大体相似,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5]。
在国外现代心肺复苏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我国现代心肺复苏也获 得了较快的发展。1956年天津王旭源在手术室用体外心脏按压术首次成 功地使一例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我国电力部将人工急救呼吸法纳入电 工职业资格考试中。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了《急救常识》[6],国家制作 了《触电急救》[7]的科教影片,向非专业救援者普及了人工呼吸急救法。 1976年电力部和卫生部对中国六省二市开展了触电时呼吸、心跳骤停抢 救的调研,广东省和上海市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抢救方法的研究[8]。 19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急救学》,以及随后北京科教电影制 片厂拍摄的《生命的复苏》影片,对对吹气、胸部按压等作了详细介 绍,明确提出了心脏按压的正确位置应为胸骨下1/2处以及心脏除颤的重 要性,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大力普及CPR技术和相应研究工作的进展和成 果[9]。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北京急救中心着力开展了现 代CPR的实践、研究和普及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4年中,抢救 46例猝死患者均采用了 CPR。1996年李宗浩等在《中华医学杂志》上 发表了 “院外猝死814例临床分析”[10],反映了中国急救医护人员应用 CPR及心脏除颤技术所取得的进步。伴随着我国开放改革和20年及 25年AHA主持制定CPR及ECC指南的问世,我国心肺复苏医学也步 入了崭新的时代。
尽管我国在心肺复苏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重要进 步,但每年仍有50余万人发生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不高,这与目击者 实施CPR操作不规范,
CPR技术远未普及有重要关系。因此,制定符合 中国国情的心肺复苏指南,充分重视应用我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技术, 认真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规范我国心肺复苏技术,提高心肺 复苏的成功率意义重大,也是我国医学救援领域和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的 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灾害 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作为我国急救急诊医师的行业协会,对制定我国心 肺复苏指南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三个协会组织国内相关复苏、心 血管急救专家,以及在院外、社区基层(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 安全部门的急救人员,以多年来我国在此领城中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 较强的论著、学术论坛及会议等的成果。AHA的20年及25年CPR 及ECC指南为基础,吸取近年来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以 及我国实施CPR的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自23年开始编 制本指南,不断修改,较广泛地听取建议,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发生的重大 灾难的抢救经验、教训,并依照最近国家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 重点实施方案(29-2011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编写《中国心肺复 苏指南》初稿,以规范我国的心肺复苏技术,有利于这一技术在专业急救 人员及公众中普及,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脏猝死救治的成功率。指南(初 稿)的问世,也凝集了该领域专家及广大急救、医护人员和公共安全人员 的心血。
建议级别:
I级建议:有高水平前瞻性研究支持该操作或治疗。
Ha级建议:证据的权重支持该操作或治疗,并且认为该治疗可接受 和有用。
II b级建议:证据表明仅能短期受益于该治疗或者阳性结果来自较低 水平证据。
建议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和证据水平:
I级:收益 >>>风险、应该执行/实施的操作/治疗或者诊断性试验/ 评估。
II a级:收益 >> 风险、执行操作/实施治疗或者执行诊断性试验/评 估是合理的适当的。
Ib级:收益》风险、操作/治疗或者诊断性试验/评估可以考虑。
III级:风险》收益、操作治疗或者诊断性试验/评估不应执行/实施。
无益和可能有害。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dult basic life supportBLS )
1现场复苏程序
BLS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过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 进一步的CPR (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胸部按压等)。判断要 求迅速、准确。
目击者应迅速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呼吸。一旦发现患者无呼吸、意识 丧失、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即可判定为呼吸心跳停止,应现场立即开始CPR (如图1)。同时应注意将有效的呼吸动作和心脏骤停早期无效的“叹息样” 呼吸动作相鉴别。
2 启动EMS
①条件允许时应拔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即开始CPR ;②对因严重创伤、 溺水、中毒等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应先行CPR再行电话呼救,并可 由医务人员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③如果有多人在场,应同时启 动EMS与CPR ;④若无法确定救治程序,则应优先进行CPR。
1. 3患者的体位
将患者仰卧位放置在坚固的平面上,双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以便于 实施CPR。如果已有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但无法放置为仰卧位的患者 (如脊柱手术中),则应努力在俯卧位进行CPR ( Hb级)。
对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有效循环体征的患者,应采取恢复体位。患者 取侧卧位,前臂位于躯干的前面,以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减少气道梗阻和 误吸的危险。
当怀疑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时,应保持轴线翻身,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可能加
重损伤,造成瘫痪。
4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是CPR的首要措施,是保证其他操作的基础。舌根后坠和异 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
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如无颈部创伤,清除患者中的异物 和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 套或指缠纱布清除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意识丧失的患者由于颈部、下颌及舌肌无力,致使舌根后坠;有自主 呼吸的患者,因吸气产生的负压产生“阀门效应”,将舌吸附到咽后壁,导 致气道阻塞。此时将头后仰并上抬下颌,可使舌离开咽喉部,即可打开气 道。
4. 1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用力向后推额头,使头部后仰,另一手 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向上抬动下颏时,避免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 织,避免人为造成气道阻塞(见图1-A )。对于创伤和非创伤的患者,均 推荐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Ha级)。
4. 2托颌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 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 托,用拇指把唇分开,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对呼吸(见图 l-A)。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还可能导 致脊髓损伤,因而不建议基础救助者采用(Ha级)。
5 人工呼吸
急救者如果不能在10秒钟内确认有无自主呼吸,应先进行2次人工 呼吸。当急救者不愿意或不会进行人工呼吸时,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II a级)。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以保证进入 足量的气体并明显抬高胸廓,但应避免迅速而过度通气。无论是否进行人 工呼吸,均不应停止胸部按压[11]。如果已有人工气道,且有2人同时进 行CPR,则通气频率为8〜10次/分。人工呼吸最常见的困难是开放气道, 如果患者胸廓在第一次人工呼吸时无明显起伏,应采用仰头-抬颏法进行第 二次通气。无论胸廓是否起伏,不建议再做人工呼吸,而应立即进行胸部 按压,因为过度通气可导致胃胀气及产生严重并发症。
5. 1 检查呼吸
开放气道后,将耳朵贴近患者的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流通过,同时 观察胸廓有无起伏,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也可将少许棉絮放 在鼻处,观察有无气流通过致使棉絮飘动。若无上述表现即可确定患者 无呼吸,整个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s。
5. 2 对呼吸
对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CPR时常作为首选。首先 开放患着气道,并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和患者形成
对密 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钟以上,确保观察到胸廓起伏(I a级),然后“正常”吸气(而不是深吸气再进行第二次呼吸,时间超过1 秒(lib级),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见图l-B)。为减少胃胀气的 发生,对大多数成人在吹气持续1秒钟以上给予10ml/kg潮气量可提供
必要的氧合。
5. 3 对鼻呼吸
当患者牙关紧闭不能张、唇外伤或对封闭困难时,推荐采用 对鼻呼吸(Ha级)。
5. 4 对面罩呼吸
考虑到安全问题,某些急救者不愿进行对呼吸,但不可因此而延 误人工呼吸。此时可用有单向阀门的透明面罩,避免与患者唇直接接触, 急救者可将气体吹入患者肺内,同时避免吸入患者呼出的气体。部分面罩 有氧气接,以便同时供给氧气,流量最小应为12L/min。用面罩通气时 应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加强闭合性,使通气效果更好。
5. 5球囊面罩装置
球囊面罩通气装置可在无人工气道的情况下进行正压通气,但同时可 能会导致胃胀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ml,足以使肺充分膨胀。 单人急救时按压气囊难保不漏气,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操作时,一人紧 压面罩防治漏气,一人按压皮囊效果更好。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操作,都 应观察胸廓有无起伏。理想的球囊应连接一个贮氧袋,可以提供1 %的 氧气。
6循环支持
6. 1脉搏检查
当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立即开始连续胸部 按压,无需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12],直至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 )和专业急救者到达现场。但对于专业急救 者,仍要求检查脉搏,在10s内确认循环状态(Ila级),如果在10s内 没有或无法检查出脉搏,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1岁以上患者的颈动脉比股动脉更易触及,触及方法是患者仰头后, 急救者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食、中手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 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搏动。
检查循环体征
专业急救者在检查颈动脉搏动的同时,要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 10s内鉴别正常呼吸、濒死呼吸以及其他通气形式,如果不能肯定是否存 在自主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6. 3胸部按压
CPR时胸部按压是在胸骨下1/2处实施连续规则的按压。按压可以使 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引起血液流动。尽管正确的实施胸部按压 能使收缩压峰值达到60〜80mmHg ,舒张压略低,但颈动脉的平均动脉 压很少超过40mmHg 。虽然胸部按压所产生的血流很少,但是辅以适当 的人工呼吸,可为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有氧血供,同时也有利于电除颤 的实施。
为了使按压有效,按压时应快速、有力。对成人的胸部按压频率为1 次/分(Ia级),按压幅度为使胸骨下陷4〜5cm。每次压下后应让胸廓 完全回复(Ia级),保证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lib级)。按压中 应尽量减少中断(Ia级),推荐按压-通气比值为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