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群体动力与激励 】是由【5415645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群体动力与激励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激励是组织中对人的工作行为的有效激发,是促进和改变人的工作行为的手段或方法,它可以激发人的动机,导向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的需要,最终达成组织与个人的工作目标。它包括三个因素:①某一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动力的激发; ②行为导向某一目的物; ③行为得以保持和延续。
01
激励过程就是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人员引导并促进工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
02
一、什么是激励:
概述
二、激励的基本模式
需求
产生
动机
利用
激励
的
手段
改变
工作
中的
行为
绩效:
生产率
满意度
发展
能力
环境
个人
管理
组织
主要研究人的需要
0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02
侧重于研究激励行为的起点,即人的需求与动机的内容对激励的影响,他们认为:需求、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激发是激励的本质所在。所以这些理论重点分析了人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03
内容型理论
三、激励理论的分类
学习理论、归因论、挫折理论
研究重点侧重于激励对工作中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它不关心人的需求与动机是否得到满足,而关心行为的结果对激励成败的影响,换句话说,激励是为了有效地塑造、改变和影响人的行为
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
期望理论、公平论、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
行为改造理论
过程型理论
02
激励是指行为者作出努力达成目标
满意度的产生来源于需要的满足,当目标达成与需要满足一致时,激励的结果伴随着满意度的提高,有时激励只能带来工作绩效的提高,而满意度的变化则很复杂。
二、激励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高的激励水平一定导致良好的工作绩效
这一观点在许多管理者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忽视了人在工作中的满意度
一、传统看法
01
四、激励与工作绩效
激励的结果应该是两方面的内容
M(激励)=R1(工作绩效)+R2(满意度)
满意度高不等于工作绩效高
例:自动化程度提高导致生产率提高,绩效高但是不满意
工作满意与绩效之间相关度 r=
五、工作绩效与激励
1、P=f(A × M)
P:绩效 A:能力 M:激励
2、坎贝尔和普列查德
P=f〔能力×技能×对任务的理解×努力(开始因素)×决意做出努力的程度×努力的持久性×促进和抑制不由个人控制的条件〕
决定激励效果的因素很多,工作绩效的提高取决于下列因素:
激励因素:激励的构成、特征、方式和具体实施,称为激励的特征因素
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技能、能力、素质、技术因素、培训、激励环境、群体的特点、组织文化等
如:一个人开始工作得很好,后来其工作显出下
降的趋势,并不是因为其不努力工作,而是
他不能干得太好
六、激励与满足感
激励 做出努力以达到目的
满足感--需要满足
为什么很高的满足感有时并不能导致高的生产率?
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一、群体动力论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38年提出,可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函数,即: 行为=f(个性×环境)
其中f——函数关系
(一)群体的三要素
(1)活动
(2)相互影响
(3)情绪
1、广大的的外界系统
(1)经济的
(2)社会的
(3)技术的
2、管理
(1)设想
(2)政策、标准
3、职工
(1)个性
(2)地位
1、期望的
(1)生产率
(2)员工的满足
(3)自我
2、非期望的
(1)限制生产
(2)挫折
(3)漠不关心
单位
工作
正式组织
活动
相互影响
情绪
非正式组织
初级团体
角色
活动
相互影响
情绪
力
权
责
任
位
地
政
策
卢
因
的
群
体
动
力
论
群体动力与激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