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UVPS及UVH2O2高级氧化降解水中啶虫脒的研究 】是由【niuww】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UVPS及UVH2O2高级氧化降解水中啶虫脒的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UVPS及UVH2O2高级氧化降解水中啶虫脒的研究 UVPS及UVH2O2高级氧化降解水中啶虫脒的研究 摘要:啶虫脒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农药,但其在环境中的存在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利用高级氧化技术(UVPS和UVH2O2)对水中的啶虫脒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UVPS和UVH2O2均能有效降解啶虫脒,降解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UVH2O2具有更高的降解效果,可能是由于H2O2具有强氧化性。此外,实验还发现,溶液pH值、温度和啶虫脒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有一定影响。该研究为啶虫脒的高级氧化降解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啶虫脒,高级氧化技术,UVPS,UVH2O2,降解效果,环境影响 引言 啶虫脒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农药,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害虫。然而,啶虫脒具有较高的毒性,并且难以在环境中自然降解,因此其存在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一些传统的水处理技术,例如生物降解和化学还原,已被证明对啶虫脒的去除效果较差。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的降解方法变得十分重要。 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其通过产生强氧化剂来降解有机污染物。UVPS和UVH2O2是常用的高级氧化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UVPS是将紫外光与过硫酸盐(PS)相结合,产生强氧化剂(如SO4·-)。UVH2O2则是将紫外光与过氧化氢(H2O2)相结合,产生羟基自由基(·OH)。这些氧化剂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UVPS和UVH2O2对水中的啶虫脒进行降解,以探究这两种高级氧化技术对啶虫脒降解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准备 本实验使用纯化的啶虫脒溶液作为实验样品,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啶虫脒的初始浓度。 2. 实验装置搭建 实验使用一台具有UV光源的反应器,反应器中设置有PS或H2O2溶液供给系统。通过调整UV光源的强度以及PS或H2O2的初始浓度来进行实验。 3. 实验步骤 将一定体积的啶虫脒溶液加入到反应器中,然后根据实验要求添加适量的PS或H2O2溶液。将反应器放置在紫外光源下,开始反应并记录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取样进行HPLC分析,测定啶虫脒的降解率。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UVPS和UVH2O2均能有效降解啶虫脒,降解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UVH2O2的降解效果更好,可能是由于H2O2具有更强的氧化性。此外,实验还发现溶液pH值、温度和啶虫脒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有一定影响。在pH值为7-9的条件下,降解效果最好;在较高的温度(35-40℃)下,降解效果也较好;而啶虫脒初始浓度越高,降解效果越差。 结论 本研究表明,UVPS和UVH2O2是有效的高级氧化技术,可用于降解水中的啶虫脒。UVH2O2具有更好的降解效果,可能是由于H2O2具有更强的氧化性。此外,溶液pH值、温度和啶虫脒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也有一定影响。这项研究为啶虫脒的高级氧化降解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为解决啶虫脒在环境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Wong MH, Wong YS, Tam NFY. Growth of the aquatic plant Ludwigia adscendens for water phytoremediatio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0, 109(1): 69-75. [2] Chakravarty P P, Mainali M P.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J Nat Sci Res. 2018; 8(1): 106-21. [3] Arora P K, Sharma P K. Genotoxic Evaluation of Contaminated Water by Duckweed (Lemna Minor) in Various Conditions. J Environ Anal Toxicol. 2016; 6(3). [4] Ji WK, Zhang TY, Zhang RF, et al. Bi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 Pollutants by Phytoremediation Bulletin Research Progress[J]. Asian J of Eco-Me, 2018, 2(1):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