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是由【老狐狸】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考试总分:10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总分 18 分)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①纵观中国考古百年的历程,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前沿理论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无疑为其蓬勃发展增添了羽翼。
①首先,基础理论形成中国特色。考古学是通过物质遗存研究逝去历史的学问,是通过
地下宝藏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考古学的发现永远是第一位的,是前提也是
基础。从西阴村到安阳,从后岗到西安,中、按文化
层记,发展到按堆积单位顺序记的考古层位学。而后,对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谱系格局
研究均形成独特体系,对古代遗址分类保护更加规范系统,归纳总结出发掘、整理、研究、
展示一整套理论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然而必须认识到,广阔天地里热火朝天的田野考古发
掘,只是考古学获取资料的开始。不论基础理论多么扎实和深厚,也不能代替考古殿堂的辉
煌整体,简单地依靠“眼学”经验,犹如医生单纯依赖听诊器诊断,其水平远远落后于 CT、彩
超等现代影像医学诊断一样,获取的信息量极少且不完整,难免诸多臆测或推断的成分。考
古学遗存包含的信息资源多样性,决定了中国考古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
法。
①其次,应用理论是多学科并举的知识总动员。中国考古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
汲取养分,指导中国特色的研究;从生物学借鉴进化论和传播论,观察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从历史学拿来“两重证据法”,解读考古学文化族属与国别;从人类学引进“结构决定
性质”和“功能决定形态”的理念和视角,探讨古礼遗存的发生与发展;甚至借助海洋工程的
先进打捞技术开展水下考古,引进航天遥感技术推进考古影像学开展。传统的文献学、考
据学、古文字学的理论方法,地理学、物候学、天文学理论知识,统统为我所用,都来助力
中国考古研究,当它们联手协作共同进行分析和释读古代遗存信息时,能力超强,作用巨大,
优势明显,是考古学研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如果说基础理论为科学发现和获取古代遗存
保驾护航,应用理论则承担提取和释放遗存信息的使命。后者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反映,
也是考古学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①此外,前沿理论是创新知识体系的动力。决定学科理论高度的既不是基础理论,也不
是应用理论,而是前沿理论。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是世 : .
界考古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中国考古率先在文明起源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苏秉琦先生
的“满天星斗”文明论成为前沿理论的第一个代表。这个比喻建立起中华文明的体系性认
识。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更是世界考古东方大国崛起的标志。改革
开放是中国考古学前沿理论诞生的助推器,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考古学体系建设、理论发
展的核心优势,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伟力和内在逻辑。此后,中国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包括
良渚、陶寺、石峁、古蜀等重要遗址显然都与“满天星斗”文明理论息息相关 ,甚至是其
催生的结果。
(摘编自卜工《中国考古学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考古学就是研究发现的理论,至于发现以后的工作就
属于应用理论的范畴了。
,如果光有基础理论是不能获得准确信息的,还必须依
靠多学科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
,有助于借助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更准确地
分析和释读古代的遗存信息。
,中国率先取得突破,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形成
和东方考古大国的崛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然后分别说明三种理论的作用。
①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把考古学中依赖基础理论的做法比作医生单纯依赖听诊器。
①段列举了多学科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说明考古学应用理论的重要性。
①段运用引用论证方法,引用“满天星斗"文明论证明前沿理论是创新的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当然也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指导。
, 才能更好地研究逝去的历史, 探索未知世界。
,就能完成提取和释放遗存信息的使命。
,具有引领作用, 它可以超前于考古发现。
2.(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相差十一
岁。 : .
很多年前我曾对这个年龄产生疑惑,因为从小读唐诗时一直觉得杜甫比李白年长。李
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无法想象他的年老 而杜甫则温良醇厚,恂恂然一长者也,怎么可能是
颠倒的年龄?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在读者心目中兑换成不同的年龄形
象。
事实上,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十一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
时代。那就是,他们将分别代表安史之乱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唐朝。李白的佳作,在安史之
乱以前大多已经写出,而杜甫的佳作,则主要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后。
这种隔着明显界碑的不同时间身份,使他们两人见面时有一种异样感。李白当时已名
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
情无以言表。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
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
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让他惊叹,因此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
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
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就是他们的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
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
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稀世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三岁,属于同辈。这位
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
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最底层
艰难谋生。我不知道他当时熟悉杜甫的程度,但一听到李白前来,一定兴奋万分。这是他的
土地,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六岁,当时才二十六岁。年龄虽小,倒
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的地方当着县尉,张罗起来比
较方便。为了他的这次张罗,我还特地读了他的诗集。写得还算可以,却缺少一股气,尤其
和那天在他身旁的大诗人一比,就显得更平庸了。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
有几个能写写诗。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 接着是李白,他是
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 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 贾至带来 : .
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那个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抽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
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
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中的小孩。马队中,喊
得最响的大多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
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几杯下肚,诗就出来了。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居然是李
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之极。
近年来我频频去陈留、商丘、单县一带,每次都会在路边长久停留,设想着那些马蹄箭
鸣,那些呼啸惊叫。中国古代大文豪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一般总是太深切、太怨愁、太悲
壮。而在这里,只有单纯的快乐,只有游戏的勇敢,既不是边塞,也不是沙场,好像没有千年重
访的理由 ,但是,我怀疑我们以前搞错了。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
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并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
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唐诗儿男子》)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充满天真,杜甫的温良醇厚﹑恂恂长者,是作者自小读诗时的想象,也是
诗人艺术风格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杜甫比作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这是对李杜的极大褒扬,足见
二人在诗歌文化历史中地位之高、影响之远。
、作品相较平庸的贾至,目的是
衬托李白、杜甫的春风得意。
,结尾又写了对李白和杜甫相遇所产生影响的
评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3).作者运用想象描绘出了一幅狩猎出行图,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
析。
二、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总分 16 分) : .
3.(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馀姚长。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
..
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飧粥相继,士民感戴之。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
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馀人。后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桓督
...
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后代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
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据濡须七十
里问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
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
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人既非
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
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
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
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
..
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权嘉桓功,封嘉
兴侯。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然轻财贵义,兼以强
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万口,妻子尽识之。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
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吏士男女,无不号慕。又家无馀财,权赐
盐五千斛以周丧事。
.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溪/既发卒/得仁军/据濡须七十里问/
溪/既发卒/得仁军据濡须七十里问/
溪/既发/卒得仁军据濡须七十里问/
溪既发/卒得仁军据濡须七十里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