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5年气候资料判读技巧(通用6篇)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气候资料判读技巧(通用6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气候资料判读技巧(通用6篇)
篇1:气候资料判读技巧
气候资料判读技巧
气候资料的判读高考复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内容,高考能力要求的重要内容,又是高考复习中疑难问题较多的内容。
气候资料的判读主要是依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历届高考相关的地理试题中提供气候资料的形式主要有:气温曲线和降水直方图、列表资料或其它统计图。
不论给出哪种气候资料形式,判断气候类型都是先从气候资料中提出有用信息,再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
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及技巧:
1.提取信息:从繁多的信息中,主要提取1月和7月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再适当兼顾其它信息。因为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和高考考试内容都只要求陆地上的气候类型。1月和7月分别表征大陆上北半球的最冷月、最热月或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这是判断气候类型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数据。其它信息包括部分地区(如大陆内部地区、高纬大陆地区、高原地区等)的风力、日照等数据资料,以及该气候资料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植被等情况。掌握了这一技巧,就能够更准确从繁多的数据资料中提取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性的数据。
2.依据所提取的气候资料数据以及相关的其它信息判断气候类型。
首先,依据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气温数据判断该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各温度带的气温指标如表1:
表 1
最 冷 月 最 热 月
热 带 大于15℃
亚热带 大于 0℃
温 带 小于 0℃ 大于10℃
寒 带 小于10℃
例:阅读下面的气候资料,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
图 1 图 2
图1所示地区最冷月(一月)气温低于0℃,最热月(七月)气温高于10℃,应判断为北半球的温带;图2所示地区最冷月(七月)气温高于 0℃,应判断为南半球的亚热带。
依据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气温数据判断温度带时应注意:热带气候中,热带雨林气候各月气温一般在25℃以上,热带沙漠气候的气温年较差稍大,最冷月气温可能低于20℃(但一般应高于是15℃);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气温一般高于0℃,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很大;寒带气候中,最热月在0℃―10℃之间的为苔原气候,最热月小于0℃的为冰原气候。
不同温度带在判读气温资料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热带气候类型主要看最冷月,最冷月气温高则全年气温高;寒带气候类型主要看最热月,最热月气温低则全所气温低。亚热带类型和温带类型兼看最冷月和最热月。判断时还应注意,因气温是变化的,而且气温在分布上是逐渐过渡的,所以划分温度带的温度指标是大致的指标,应尽量少涉及临界温度,如最冷月15℃属热带还是亚热带等问题,这样对温度带的理解会更符合实际。
其次,依据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特点确定气候类型。各种温度带的降水类型如表2。
表 2
降水多少、降水季节分配 气 候 类 型
热 带 全年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分为多雨季节、少雨季节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少雨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季多雨、 夏季少雨 地中海气候
温 带 夏季多雨 冬季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降水很少,夏季稍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
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海洋性气候
例:阅读下面表格中气候资料,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
表 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气温 ℃ 28 25 26 27 30 29 27 29 28 29 30 28 28
降水mm 310 285 290 350 230 250 280 230 220 320 310 300 3375
表3所示地区全年多雨,应判断为热带雨林气候;
依据此方法,图1所示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应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图2所示地区冬季多雨、 夏季少雨,应判断为地中海气候。
只要熟记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所包括的降水类型,就能比较容易地根据降水情况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寒带气候类型可不分降水类型,只按气温判定即可。
篇2:气候类型的判读教案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气候的季风气候显著以及气候复杂多样两个典型特征,并详细说明了典型的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本节课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节,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准确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说出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影响。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熟悉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理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1、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示意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树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理解气候这一知识相对抽象,但是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我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所以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生活实例的方式进行导入:
同学们,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准备春节,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冰雪世界里欣赏美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这反映出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差异呢?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气候的基本特征。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最典型的特征,在讲解这一块知识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阅读 图2-2-1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比较冬夏季风的差异。
在学生看图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是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随后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总结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小。
了解了季风与非季风的范围后,再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2-2-1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①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受夏季风影响比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的差异;
②指出季风区的大致范围,说说其海陆位置。
③我们的家乡所在的地区属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④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说说夏季风推进过程中所经过地区地势的变化。
描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对答案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讲解“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这一块知识时,我会以图导因,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
先观察 图2-2-2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 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对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学生通过自学以及讨论的方式,能够进行一定的总结,随后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短;反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长。
对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我会让学生先观察 图2-2-4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然后看图分析降水量的规律,为了便于学生总结规律,我会先设置下列问题
①先看图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结合图2-2-5归纳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线和我们学的哪条线相似?我们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合上述问题能够总结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为了检验总结的规律是否符合我国相应城市的降水分布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对比下列四个不同区域的城市。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个月,说说各地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②对照图2-1-2、图2-2-1,结合四城市与海洋的距离、地形等的差异,归纳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且读图分析能够总结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和季风。
篇3:气候类型的判读教案
一、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最典型的特征,在讲解这一块知识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阅读 图2-2-1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比较冬夏季风的差异。
在学生看图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是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随后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总结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小。
2025年气候资料判读技巧(通用6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