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庄暴见孟子》教案.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庄暴见孟子》教案 】是由【杏杏铺】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庄暴见孟子》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悟其妙处。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加酷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目标一
  二、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中学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高校》、《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驾驭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驾驭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四、拓展延长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六、结束语
《庄暴见孟子》教案2
  一、课文悟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常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劝服力;其文气概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争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告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围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见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别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学问和语感的积累。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说明: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惭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当“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知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给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告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知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消遣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迥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见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接着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指责,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行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状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假如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事实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超。其次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白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擅长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驾驭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见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动身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削减农夫因丢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苦痛,却有肯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峻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苦痛之上的,又有谁情愿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深厚的复古保守色调。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三、选题设计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探讨。
  探讨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孟子》作品来归纳出《孟子》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的有关评价,增进对《孟子》创作成就和影响的相识。










  参读书目:
  (1)曹础基《先秦文学集疑》,广东高等教化出版社1988年版。
  (2)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2、《孟子》与《论语》异同之比较探讨。
  探讨方法:
  《孟子》与《沦语》同列“四书”,对两者作比较探讨,可加深对它们的相识和了解。
  参读书目:
  (1)杨伯峻《(论语)和》,载《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心广播电视高校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贻《盂子的文学价值》,载《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张志岳《关于中国封建时代的讽喻文学和叛逆文学两个传统问题的初步探讨》,载《中国文学史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孟子的论辩艺术探讨。
  探讨方法:
  孟子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体现出超群的论辩艺术,即使把它放人当代论辩艺苑之中来观赏,仍不失为一朵奇葩,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论辩方法作探讨。
  参读书目:
  (1)徐立《(孟子)骋辞逞辩的特色》,《语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河北高校学报》1982年第2期。
  (3)高捍东《有效的演讲技能》,中南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吕银风《论辩之法》,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庄暴见孟子》教案3
  教学目标:
  基础学问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看法。留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切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
  (1)、驾驭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驾驭论题提出的艺术。
  (3)、驾驭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许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行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相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行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洁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简单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尝、鉴赏,自然可以慢慢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当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照不宣。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须要驾驭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沟通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假如不留意汲取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常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好玩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登记来;而高尔基说得更好玩,他“从十六岁起先”,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始终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须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需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殊须要我们去汲取和积累。










  ,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宝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探讨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见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留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绽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超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特别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起先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确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索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有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爱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惭愧。

2025年《庄暴见孟子》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杏杏铺
  • 文件大小42 KB
  • 时间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