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6 32 30 120 220 200 14 12 表 6-9 物流从至表 依据个区域间物流量的大小,将其分为五个级别,分别用 A,E,I,O,U 表示,其中 A 占物流量 40%;E 占物流量的 30%;I 占物流量 20%;O 占物流量 10%;U 占物流量的 0%。作出个区域物流相关表。 图 6-16 作业单元相互关系图 作业区域物流等级划分表 表 6-10 作业区域物流等级划分表 作业对 物流强度 物流等级 理货区——分拣区 420 A 分拣区——配载区 220 E 加工区——配载区 200 E 储存区——配载区 120 I 理货区——储存区 100 I 理货区——加工区 100 I 分拣区——交易区 32 O 加工区——交易区 30 O 分拣区——展现区 20 O 配货区——配载区 14 O 交易区——垃圾区 12 O 加工区——展现区 6 O 依据作业区域物流等级分表,可以得出作业区域物流相互关系图。 非物流相关性分析 非物流关系定性亲热程度等级包括A、E、I、O、U ,5 种,其比例一般如下表所示 表 6-11 非物流相关性表 符号 意义 A 确定重要 E 特别重要 I 重要 O 一般 U 不重要 量化值 4 3 2 1 0 比例 2-5 3-10 5-15 10-25 45-80 该公司流配送中心共有 8 个区域,所得非物流作业单位相关图如图6-17 所示: 图 6-17 非物流作业单位相关图 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影响因素表 表 6-12 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影响因素表 编号 理由 1 作业流程的连续性 2 物料搬运 3 治理便利 4 人员联系 5 作业性质相像 6 安全卫生 7 使用一样的设备 综合关系计算表 在大多数工厂中,个作业单位之间既有物流联系,也有非物流联系,两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包括物流关系与非物流关系,因此在 SLP 中要将作业单位间的物流的相互关系与非物流关系的相互关系进展合作,求出合成的相互关系一综合相互关系,然后又将各作业单位间综合相互关系动身实现各作业单位的合理布置。 取加权值为 2:1。A=4 E=3 I=2 O=1 U=0 X=-1 得出 序号 作业单元对 关系亲热程度 综合关系 表 6-13 综合关系计算表 作业单元 1 ——— 作业单元 2 物流关系〔3〕 等级 分值 非物流关系〔1〕 等级 分值 分值 等级 1 理货区 ——— 储存区 I 2*2 U 1*1 5 O 2 理货区 ——— 分拣区 A 4*2 I 4*1 12 A 3 理货区 ——— 加工区 I 2*2 O 2*1 6 U 4 理货区 ——— 展现区 U 0 O 3*1 3 U 5 理货区 ——— 交易区 U 0 O 2*1 2 U 6 理货区 ——— 配载区 U 0 U 1*1 1 U 7 理货区 ——— 垃圾区 U 0 O 2*1 2 U 8 理货区 ——— 综合效劳区 U 0 U 0 0 U 9 储存区 ——— 分拣区 U 0 O 3*1 3 U 10 储存区 ——— 加工区 U 0 O 3*1 3 U 11 储存区 ——— 展现区 U 0 O 2*1 2 U 12 储存区 ——— 交易区 U 0 O 2*1 2 U 13 储存区 ——— 配载区 I 2*2 I 4*1 8 E 14 储存区 ——— 垃圾区 U 0 U 0 0 U 15 储存区 ——— 综合效劳区 U 0 O 3*1 3 U 14 分拣区 ——— 加工区 U 0 U 0 0 U 15 分拣区 ——— 展现区 O 1*2 O 3*1 5 O 16 分拣区 ——— 交易区 O 1*2 I 4*1 6 I 17 分拣区 ——— 配载区 E 1*2 O 3*1 5 O 18 分拣区 ——— 垃圾区 U 0 U 0 0 U 19 分拣区 ——— 综合效劳区 U 1*2 U 0 2 U 20 加工区 ——— 展现区 0 1*2 O 3*1 5 O 21 加工区 ——— 交易区 0 3*2 O 2*1 8 E 22 加工区 ——— 配载区 E 0 O 2*1 2 U 23 加工区 ——— 垃圾区 U 0 U 0 0 U 24 加工区 ——— 综合效劳区 U 0 U 1*1 1 U 25 展现区 ——— 交易区 U 1*2 I 4*1 6 I 26 展现区 ——— 配载区 O 1*2 O 3*1 5 O 27 展现区 ——— 垃圾区 U 0 O 3*1 3 U 28 展现区 ——— 综合效劳区 U 0 I 4*1 4 U 29 交易区 ——— 配载区 U 1*2 O 2*1 4 U 30 交易区 ——— 垃圾区 O 0 U -1*1 -1 U 31 交易区 ——— 综合效劳区 U 0 O 3*1 3 U 32 配载区 ——— 垃圾区 U 0 U 1*1 1 U 33 配载区 ——— 综合效劳区 U 0 U 0 0 U 34 垃圾区 ——— 综合效劳区 U 0 U 0 0 U 35 综合效劳区 ——— 垃圾区 U 0 U 0 0 U 布置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加权因素比较法 加权因素比较法的根本思想是把布置方案的各影响因素,不管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都划分等级,每一个等级都赐予一个分值来表示该因素对布置方案的影响程度,同时依据不同因素对布置方案取舍的影响重要程度设立加权值,以此来计算布置方案的评分值,评定方案的优劣。 依据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该因素的加权值,具体是把最重要的因素确定下来,然后定出该因素的加权值,,确定适当的加权值。各因素的加权值通常是承受集体评定后求平均值的方式确定。评价结果一般划分成评价等级。评价因素等级的划分则可以参考SLP 的方式,划分为 A,E,I, O,U 五级,如下表所示: 表 6-14 因素权重赋分表 等级 符号 效果 分值 优秀 A 效果完善 4 良好 E 效果很好 3 中等 I 到达主要要求 2 一般 O 效果一般 1 差 U 效果欠佳 0 在此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中我们主要考虑一下五点因素并赐予权值: 物流作业效率———————————————— 空间利用率————————————————— 工作环境的舒适及安全性——————————— 柔性空间规划———————————————— 削减货损—————————————————— 规划方案评价表 考虑因素 物流作业效率空间利用率 工作环境的舒适及安全性柔性空间规划 削减货损 评价等级 A〔4〕 E〔3〕 I〔2〕 E〔3〕 I〔2〕 表 6-15 因素评价等级表 依据公式计算得 T=4*+3*+2*+3*+*=,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