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钢框架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法及主要工艺 】是由【老狐狸】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钢框架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法及主要工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钢框架构造安装工程施工方法及主要工艺
1、钢框架构造安装预备工作
钢框架构造吊装前依据构件明细表核对进场构件,查验质量证明单和设计更改文件,检查验收构
件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变样子况,并记录在案,觉察问 题准时进展矫正至符合规定。对于根底和预埋件,应先 检查复核轴线位置,凹凸偏差,平坦度,标高,然后弹
出十字中心线和引测标高 (见图表 - B),并必需取得根底验收的合格资料。由于涉及到钢框架构造制作与
安装两方面,又涉及到土建与钢框架构造之间的关系, 因此它们之间的测量工具必需统一。
-
(柱底标高)
水准仪
-
±
(基准标高)
(一次浇筑标高)
RC 根底
钢柱柱底标高引测示意图〔-B〕
2、钢框架构造安装
该工程系承受两台 20t 汽吊进展吊装,次构件及板材承受人工悬拉,钢柱吊装承受单机旋转法吊装,梁由于跨度大,又是多节组成故先在地面拼装后再吊装, 同时人工抬升关心拼装,钢梁扶正翻身起板承受两点起
板法。为确保吊装安全和避开吊机停转次数,该工程 钢框架构造吊装按行进路线的先后挨次吊装施工,且吊装
时先吊装竖向构件,后吊装平面构件,以削减建筑物的 纵向长度安装累计误差。
具体施工时承受一台吊车负责轴①和③,另外一台 吊装轴③和⑤,两台吊车同时进展吊装:
1〕 应当利用两台吊车将各自负责的区域的钢柱从
A 轴开头依次进展吊装, 直至把全部钢柱进展吊装完毕。2〕吊装钢柱过程中应当同时进展钢柱的校正和钢
大梁的拼装工作。钢柱吊装完毕和校正完毕,进展钢梁 的吊装,打算每一带毗刚架吊装四钩子。
拼装时对简洁变形的构件应作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必要时实行加固措施。设计要求顶紧的节点,相接触的
两个平面必需保证有 70% 梁紧贴,用 塞尺检查, 插入深度的面积之和不得大于总面积的 30% ,边缘最大
间隙不得大于 ,需要利用已安装的构造吊装其它构件和设备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并实行措施防止损坏构造,确定几何位置的主要构件,应吊装在设计位置上,在松开吊钩前就作初步校正并固定。
吊装钢梁的同时,每两榀之间的系杆同时在钢柱和钢梁校正之后安装,与刚架形成稳定的体系。依次 进展吊装直至完毕。
檩条、墙梁、支撑、拉条以及隅撑在钢梁吊装时应当可以进展穿插作业,在吊装钢梁同时人工笨力安 装支撑体系。
3、钢柱的吊装与校正
●钢柱的吊装方法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子相像, 该工程由于构造吊装时间紧,故拟承受人工抬升关心就
位,构件就位后承受单机旋转法吊装 〔见图表 NO 。4- C〕,为提高吊装效率,在堆放柱时,尽量使柱的绑扎点、柱
脚中心与根底中心三点共圆弧。
●起吊时吊机将绑扎好的柱子缓缓吊起离地 20cm 后暂定,检查吊索结实和吊车稳定, 同时翻开回转刹车, 然后将钢柱下放到离安装面 40-100 mm ,对准基准线, 指挥吊车下降,把柱子插入锚固螺栓临时固定,钢柱经
初校正后,待垂直度偏差掌握在 20mm 以内方可使起重机脱钩,钢柱的垂直度用经纬仪检验,如有偏差马上进
行校正,在校正过程中随时观看底部和标高掌握块扎之 间是否脱空,以防校正过程中造成水平标高误差。
3
2
1
〔b〕
〔a〕
〔a〕平面布置;〔b〕旋转过程;1-柱平放时,2-起吊中途,3-直立
旋转法吊装示意简图〔-C〕
柱子的垂直校正, 测量用两台经纬仪安置在纵横轴线上,先对准柱底垂直翼缘板或中线,再渐渐仰视到 柱顶,如中线偏离视线,表示柱子不垂直,可指挥调整 拉绳或支撑,可用敲打等方法使柱子垂直。在实际工作 中,常把成排的柱子都竖起来,然后进展校正。这时可 把两台经纬仪分别安置在纵横轴线一侧,偏离中线一般 不得大于 3m( 详见图表 No。4-D) 。在吊装屋架时或安装竖向构件时,还须对钢柱进展复核校正。
柱子中心线
经纬仪视线
4、钢梁的吊装与校正
钢梁构件运到现场,先应拼装。钢梁扶正需要 翻身起板时承受两点翻身起板法,人工用短钢管及方木 临时关心起板。钢梁翻身就位后需要进展屡次试吊并及 时重绑扎吊索,试吊时吊车起吊肯定要缓慢上升,做 到各吊点位置受力均匀并以钢梁不变形为最正确状态,达 到要求后即进展吊升旋转到设计位置,再由人工在地面 拉动预先扣在大梁上的掌握绳,转动到位后,即可用板 钳来定柱梁孔位,同时用高强螺栓固定。并且第一榀钢 梁应增加四根临时固定揽风绳,其次榀后的大梁则用屋
面檀条及连系梁加以临时固定, 因该钢构工程跨度为 24 米左右,故应设五道以上 (拟定为 1~ 5 轴系杆 ),在固定的同时,用吊锤检查其垂直度,使其符合要求 (简要示意图详见:图表 -E) 。
本钢构工程因每个节点处的高强度螺栓总数很
多,从而安装节点时应当用假设干螺栓先临时作为钢梁 临时固定用的临时螺栓。钢梁的检验主要是垂直度,垂直
度可用挂线接头检验,检验符合要求后的屋架再用高强 度螺栓作最终固定。
在吊装钢梁时还须对钢柱进展复核,此时一般承受葫芦拉钢丝绳缆索进展检查,待大梁安装完前方可松开缆索。对钢梁屋脊线也必需掌握。使屋架与柱两端中心线等值偏差1,这样各跨钢屋架均在同一中心线上。
2
3
1-吊升前的位置;2-吊升过程中的位置;3-对位〔就位〕后位置
钢梁的起吊示意简图〔-E〕
临时固定的檩条
缆风绳
刚架临时固定示意图〔-F〕
5、柱底板垫块安装及二次灌浆
钢柱安装时,因需调整柱高程、通常于柱底端头板下放置垫块,而垫块的尺寸,一般只考虑承载钢架本身的重量。 根底砼面的高程与柱底板高程间两者之差即为所需加垫块的厚度, 由此可计算出所需垫块
的数量。柱底垫块应包括 6 mm 垫铁和锲形垫铁 (详见图表: -G) ,锲形垫铁垫到柱底板角。
主钢构吊装校正完成后,才可进展灌浆通常在校
正完毕后三天内完成, 以免因其他缘由造成构造体移位,灌浆材料应承受细石混凝土,使柱底板与根底完全
接触,灌浆砼标号比柱砼标号高一级。 灌浆前预备工作, 削除砼外表过高处使灌浆厚度至少保持 4cm 以上,去除砼外表的微小物,油脂、泥土等不良物质,而保持适当
粗糙。一端及两侧而之模板亦需高出板面, 且留出间隔, 并稍具倾斜,以使插入木棒或钢筋。灌浆料必需以拌和
机拌和,假设以手拌和,则缺乏流淌性而使水易增加,造 成收缩之危急。一经灌注,必需连续不断进展作业,直 到灌浆从四周出为止,灌浆料必需从一侧开头,未完成 前不行中断。灌注后,保持潮湿状态保养至少七天。
5、高强度螺栓施工方法
该钢构工程钢梁、 柱连接承受扭剪型高强螺栓, 安装高强螺栓时构件的磨擦面应保护枯燥清洁,不得在
雨中作业。拧紧挨次应从节点板中心向边缘施拧 (参考图表 -G) ,两个连接件的为先主要后次要的挨次, H 型钢构件为上翼缘、下翼缘、复板的挨次,同一节柱上
梁、柱节点紧拧挨次为先上梁柱接点再下梁柱节点,最 后为中间梁柱节点。高强螺栓紧固程度用电动扳手进展 掌握,并观看尾部梅花头拧掉状况,尾部梅花头被拧掉 者视同其终拧扭矩到达合格质量标准,尾部梅花头未被
拧掉者可承受转角法检验。其外露丝扣不得小于 2 扣, 连接檩条墙梁用的一般螺栓每个螺栓不得垫两个垫圈。
全部安装螺孔,均不得承受气割扩孔,当板叠销孔超出
允许偏差造成连接螺栓不能穿通时, 可用铰刀进展修整,但修整后的最大直径应小于螺栓直径的 倍,铰孔时应防止铁屑落入板叠缝隙。
垫铁
或者假设干小矩形钢板
RC 根底
该工程拟编制一个班组 6 人特地负责高强度螺栓施工,其中螺栓安装 3 人,初拧 1 人,终拧 2 人,并必需做到当天安装的螺栓应在当天终拧完毕。
△X
25
23
19
21
17
15
1
13
9
7
3
5
1
2
6
4
8
10
14
12
16
18
1、钢梁校正 2、垫铁安装 3、高强螺栓施拧
钢梁校正、柱底垫铁安装及高强螺栓施拧简图〔-G〕
6、檩条及支撑系统的安装
檩条及支撑系统应协作钢框架构造吊装, 进展穿插作业,流水施工。
该钢构工程柱距为 9m, 檩条安装可承受以滑轮借力法安装, 安装要求螺孔位置对准, 拧紧程度合理。依据檩条规格和使用部位,承受人工借力悬拉至屋面或
墙立面相应位置安装。
支撑应按规定要求准时安装 ,要求安装位置准确,到达设计要求,确保钢框架构造整体刚度和稳定
性。
吊装完成后马上要再调整构件间之垂直度及水平度,为确保连续构件间的正确准线,需准时安装 柱间支撑及水平支撑及调整这些支撑。调整柱撑应使一 边柱撑锁紧另一边放松,当柱已到达垂直度时,则柱撑
应当最终锁紧到“拉紧”状况,但不要把斜撑锁太紧而 损害构件。从屋檐到屋脊系利用屋脊点为中心点调整水 平支撑,并对齐屋顶梁就能保持屋顶垂直。总之只有待 调整全部构件垂直度方正前方可锁紧斜撑。
一般梁隅撑均是在地上连结至屋顶梁上, 吊装后才使用螺栓连结到屋面檩条上。台度角钢承受膨胀
螺栓固定,山墙角钢安装则由檐口至屋脊并最好固定于 山墙檩条之下翼沿上。
屋面、墙面系杆及拉杆安装时要准时调整檩条的水平度,并订正檩条因运输或堆放中造成的弯曲变形等。
7. 钢梁安装
依据本工程钢梁的实际状况,我公司打算搭设固定工作平台,固定工作平台的占地与钢梁的投影位置一样,工作平 台的搭设标高为钢梁下弦标高低浮 20-40cm,承重力量为200kg/m2。工作平台边缘四周应布置有安全网。另,不钢锈装饰钢梁承受整体吊装法,具体作法是在地面铺设一工作平 台,钢梁拼装完成后,用汽吊或者其他吊装工具,一次性吊 装竖起就位。
钢梁安装过程及方法:
钢框架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法及主要工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