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分三号资料 】是由【PIKAQ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分三号资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放射经过
2025 年 8 月 10 日 6 时 55 分,中国在太原卫星放射中心用长征四号
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放射升空。这是中国首颗区分率到达
1 米的C 频段多极化〔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高
分三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空间技术争论院研制。长征
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运载火箭技术研
究院研制。此次放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233 次放射。
2、工作方式
高分三号卫星
高分三号卫星与之前放射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四号等卫星以及
正在研制的高分五号、高分六号、高分七号等光学遥感卫星不同高分三
号是作为成像微波遥感卫星,与光学遥感卫星相比其最大的
特点就是可以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力量,不管白天黑夜,也不管晴空或
者雷雨多云,都可以随时对地成像。高分三号总重量约 吨,装载一
台大型的C 频段合成孔径雷达〔简称 SAR〕,运行于平均轨道高度为
755 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是国内首次设计承受滑动聚束成像模式和
双孔径超精细成像模式,使得目标成像更为精细。高分三号是世界上
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有 12 种成像模式。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条带、扫描成像模式,而且可在聚束、条带、扫
描、波浪、全球观测、凹凸入射角等多种成像模式下实现自由切换,
既可以探地,又可以观海,到达“一星多用”的效果。它将通过合成
孔径技术与脉冲压缩技术,实现对海洋和陆地外表高区分率〔 1m〕
二维图像的猎取。
3、技术特点
高分三号卫星为满足多用户需求在系统设计上进展了全面优化, 具有高区分率、大成像幅宽、多成像模式、长寿命运行等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到达或超过。高分三号卫星的成功放射是高分专项工程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许达哲表示,高分专项工程是“天眼”工程、创工程、应用工程,也是军民融合深度进展的示范工程, 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力量现代化、效劳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 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工程全系统将深入贯彻创、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进展理念,抓好卫星技术水平提升,扩大应用领域、拓展应用深度,打算到 2025 年左右,着力将高分专项工程打造成具有时空协调、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观测力量的稳定运行系统。
高分三号卫星的 12 种成像模式是高分三号最突出的特点,其涵
盖传统的条带成像模式和扫描成像模式,以及面对海洋应用 的波成
像模式和全球观测成像模式,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
卫星。卫星成像幅宽大,与高空间区分率优势相结合,既能实现大范
围普查,也能详查特定区域,可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目标成像的需求。
此外,高分三号卫星还是中国首颗设计使用寿命 8 年〔我们国内低轨道
遥感卫星从来没到过设计寿命 8 年,都是 5 年〕的低轨遥感卫星,能为用户
供给长时间稳定的数据支撑效劳,大幅了提升卫星系统效能。除此之
外高分三号卫星可全天候、全天时监视监测全球海洋和陆地资源,能够
高时效地实现不同应用模式下 1 米至 500 米区分率、10 公里至 650 公
特别是对海洋观测来说优势更加明显,陆地也能兼顾。
里幅宽的微波遥感数据猎取,为海洋环境监测与权益维护、灾难监测与
评估、水利设施监测与水资源评价治理、气象争论等业务供给了全技
术手段。
为什么承受高分三号承受C 波段?
在电磁波中我们比较常用的频段是从 1G 赫兹到 10G 赫兹。其中,L 频
段是比较低的一个频段,是1G 赫兹,C 频段是 4G 赫兹到 6G 赫兹,X
波段则是比较高的一个频段,从 8G 赫兹到 12G 赫兹。简洁地说,频段
越低的,它的穿透性就越强,频段越高,穿透性就越弱,全天候的力量
就会变差。C 频段是一个综合性能比较好的频段,国际上用的也比较多,
4、放射意义
高分三号卫星可全天候、全天时监视监测全球海洋和陆地资源,
通过左右姿势机动扩大观测范围、提升快速响应力量,将为国家海洋
局、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用户部门供给高质量和高精度的
稳定观测数据,有力支撑海洋权益维护、灾难风险预警预报、水资源
评价与治理、灾难天气和气候变化推测预报等应用,极大地改善我国
民用天基高区分率 SAR 图像严峻依靠进口的现状,尤其是高分三号
使天基遥感跨入全天时、全天候、定量化、米级的应用时代,对海洋
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国家海洋监测部门来说,
高分三号卫星猎取的海岛礁人工设施、海上船舶、海上汽油平台监视
数据,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供给信息效劳。
减灾行业应用
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卫星减灾应用体系至关重要的补充之一,将
有效填补载荷类型、空间区分率、时间区分率、极化性能等方面的空
白,是“天-地-现场”一体化的灾难监测评估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
础,尤其在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冰凌、海冰、旱灾、雪灾、台
风等灾难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难以及堰塞湖等次生灾难对居民区、
生命线、农林牧以及自然资源都会产生严峻威逼,高区分率全极化
SAR 数据在建筑物识别分析、滑坡体形态特征提取、地表形变定量
测算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有效监测和定量评价供给信
息,以更好的安置灾民、调配救援力气和指导灾后重建。
水利行业应用
高分三号卫星在水利行业主要用于洪涝灾难监测与评估、旱灾监
测与评估、涉水地质灾难调查、水资源评价与治理、水环境监测以及
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
气象行业应用
高分三号卫星能够提高气象监测精度和灾难治理水平,提升突发
气象大事快速响应力量,填补我国气象自主高区分多极化SAR 遥感
数据空白。高分三号卫星对陆地强降水米级区分率的监测能够有效提
高降水的落区地理精度,能够针对性帮助应对小尺度极端天气的影
响;对强降水区域外形和强度的识别,协作地面河道走向等地理信息,
能够帮助评估洪涝等水患影响;对台风区域高区分率的强降水的监
测,能够帮助螺旋雨带准确定位和强度评估,协作地基雷达数据,为
沿海抵挡台风影响供给高精度信息。
5、首批影像
高分三号卫星于 8 月 10 日成功放射后,经卫星姿势稳定及状态建立,于 15 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目前已完成 SAR〔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全部 12 种成像模式测试工作。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争论所密云、喀什、三亚卫星地面站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牡丹江卫星地面站负责接收卫星数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对猎取的数据完成了标准化处理,生产出初级产品。
该卫星还将连续开展图像辐射定标、几何定标及图像质量提升等优化,数据处理力量和任务规划力量等地面系统测试工作。今年 12 月完成地面系统测试工作后,将转入应用测试与评价工作。应用测试期间,
高分三号卫星主用户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及其他
用户部门,将利用高分三号卫星猎取的数据,开展卫星图像质量和应用
评价。
6、高分三号研制过程
与光学遥感卫星利用可见光探测成像不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不受
光照、云层、天气等条件的约束影响,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且具
有对地下物体的穿透力量,从而能弥补光学遥感观测的缺乏。由于独特
的应用优势,雷达成像卫星一问世就备受追捧。继美国之后,前苏联和
很多欧洲国际竞相开展了合成孔径雷达的研制。
进入 21 世纪,为适应海洋开发利用、减灾救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我国开头了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研制。2025 年 8 月,海洋二号雷达成
像卫星放射成功。该卫星是我国首颗猎取海洋动力环境信息的雷达成像
卫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颗集散射计、辐射计、高度计等微波观测载荷于
一体,可同时测量海面高度、海温、风速、波高的卫星。2025 年 11
月,我国成功放射环境一号 C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与 2025 年 9 月升空
的环境一号 AB 星组成星座,用于对环境的监测。这些放射成功的合成
孔径雷达卫星,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益。
随着资源调查、减灾救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需求激增,在研制性
能更先进、用途更广泛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为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
的当务之急。在高区分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规划过程中,航天科技
科研人员通过 21 种典型遥感应用观测目标雷达适应工作频率进展统
计,认为C 频段对 18 种遥感应用观测目标具有很好地适应性,可以满
足海洋、减灾、水利、气象和其他用户的广泛需求,因而选择研制高分
辨、多模式、多极化、C 频段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高分三号。
该卫星在研制过程中,五院科技人员在系统设计上开展了大量创
优化工作,先攻克了低轨道卫星长寿命高牢靠设计、分析及验证技术,
大挠性高精度高稳定高稳定卫星掌握技术等为代表的 50 多项关键技
术,多项技术添补了国内和国际空白。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使高分三
号卫星具有高区分率、大成像幅宽、高定量精度、多成像模式、长时间
工作和长寿命运行等特点,整星综合技术水平超过国际同类卫星。不仅
实现了我国低地球轨道长寿命、高区分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研制技术的
里程碑式跨越,还将极大推动我国卫星工程的设计和研制技术进展。
高分三号卫星的问世,为国人用特别的”眼光”打量地球供给了
手段。专家认为,在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高分三号卫星应用的同时,
研制性能更高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是我国天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任
务。下一步,我国应加快型功能更强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立项和研制,
以保持在该领域的国际先进地位;应增加放射频率,保持在轨卫星数量,
以保证微波遥感数据的连续性;还应构筑星座编队、多星组网的雷达卫
星系统,为应用供给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高分三号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