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5年《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
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
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
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
4 、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
二、解释概念:
1、文学观念
2、文艺观念
三、简答题:
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
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一章答案
一、填空题:
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
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
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从
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
重要的历史时期。 :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2、功利
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
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
二、解释概念:
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
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
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
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
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
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
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
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
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
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
的。先秦时期所讲的“文
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
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
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
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
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
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 546 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先秦
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
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 : .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韩非子》
而以“情”
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
“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
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
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
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如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中大量“赋诗
言志”的记载,也说明《诗经》乃是他们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
时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工具与手段。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
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
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
总结。
二、解释概念:
1、“兴、观、群、怨”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4、“温柔敦厚”
三、翻译: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 :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
子·乐论》
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
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
不敢婴也。《荀子·乐论》
四、论述题:
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2、试述荀子的文学思想。
第二章答案
一、填空题:
1、“诗教”;要为政治教化服务;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
段。
2、美和善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4、《乐论》
二、解释概念: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
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
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
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
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
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
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
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
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
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
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
“怨刺上政”。
2、“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
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3、“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
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
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
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
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
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
“礼别异”即
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
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
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4、“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
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三、翻译:
1、孔子说:“修身用《诗》来感发意志,用‘礼’来约束自己的
行为,用‘乐’来陶冶情操,从而完成品德的修养。”
2、孔子说:“读《诗》三百首,把政事交给他,完不成任务;派
他出使外国,不能独立地应酬、谈判;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3、音乐,就是人的喜乐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感情所不能缺少的,
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的喜乐之情,必定流露在声音中,表现在
动静上,而做人的道理,声音、动静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部都表现
在音乐之中。
4、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也是十分迅速的,所
以先王十分谨慎地修饰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谐而不淫邪,
音乐庄严端正,百姓就心齐而不混乱。百姓和谐心齐,兵力就强盛,
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感来侵犯。
四、论述题: :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
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认为文艺有修身成人的作用,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是干政的必要条件,如“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明确提出论诗的标准“思
无邪”,认为诗歌内容应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出著名的“兴、
观、群、怨”说,认为文艺有感发意志、认识社会、团结百姓、讽刺
政治等价值等等。
2、荀子提倡后天学习,认为一个人无论在道德修养上还是艺术创
作上,要达到完美的境界都必须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实践;荀子奠定了
儒家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原道”“宗经”“征圣”的思想上;荀
子在强调“诗言志”的“志”必须是圣人之道,百王之道外,还肯定
人“情”的合理性,可视为“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想的先声;荀子
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乐论》篇,提出“音乐 ---人心---
治道”的价值思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
定政治的治乱,认为音乐有和同人心的作用,提出著名的“礼别异,
乐合同”的思想等等。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道家比较注重文艺
的————————。
2025年《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