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苗族芦笙舞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苗族芦笙舞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毕业设计(论文)
- 1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 目:
苗族芦笙舞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 2 -
毕业设计(论文)
- 4 -
苗族芦笙舞
摘要:苗族芦笙舞是中国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以苗族芦笙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通过对苗族芦笙舞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价值,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芦笙舞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信仰和情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芦笙舞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还成为了民族交流、传承与发展的桥梁。本文从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一、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渊源
芦笙舞的起源
(1) 芦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苗族先民,当时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以狩猎和农耕为生。为了祈求自然界的恩赐,保障部族的安宁,苗族先民创造了芦笙舞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在芦笙舞的起源过程中,祭祀仪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苗族人民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也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
(2) 芦笙舞的起源与发展与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在苗族古老的传说中,芦笙舞是由神灵赐予的,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民族的繁荣。在祭祀、婚丧嫁娶、节庆等场合,芦笙舞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设计(论文)
- 4 -
(3) 在芦笙舞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芦笙,作为苗族特有的乐器,其音色悠扬、节奏明快,为舞蹈提供了动听的伴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既有模仿自然万物的形态,也有表现人类情感的方式,如欢快的跳跃、优雅的旋转、激昂的击打等。这些动作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富有表现力,使得芦笙舞在苗族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芦笙舞的发展历程
(1) 芦笙舞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据《苗族古歌》记载,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创造了芦笙舞。在明朝时期,芦笙舞在苗族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据《贵州通志》记载,当时已有芦笙舞的演出活动。清朝中叶,芦笙舞逐渐形成了多个流派,如黔东南苗族的“长衫芦笙舞”、黔南苗族的“短衫芦笙舞”等。据统计,至20世纪初,贵州境内已有芦笙舞表演团队数百个。
(2) 20世纪50年代,芦笙舞开始走向全国,参加了多次国家级文艺演出。1953年,贵州苗族芦笙舞《跳花》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得了好评。此后,芦笙舞多次被选送参加国际艺术节,如1958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1960年波兰华沙国际青年联欢节等。这些活动使得芦笙舞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毕业设计(论文)
- 6 -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芦笙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创新。贵州省成立了多个芦笙舞研究机构,如贵州省民族歌舞团、贵州省民族学院等。同时,芦笙舞也进入了校园,成为高校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据相关数据显示,至2010年,全国共有芦笙舞传习所30余所,学员人数超过万人。这些举措为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芦笙舞的文化背景
(1) 芦笙舞的文化背景深厚,它源于苗族人民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在苗族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生命,因此他们在舞蹈中模仿动植物的形态,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例如,在跳芦笙舞时,舞者们会模仿鸟儿飞翔、鱼儿游泳等动作,这种模仿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2)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迁徙频繁的民族,芦笙舞也承载了苗族迁徙的历史记忆。在迁徙过程中,芦笙舞成为了团结族群、鼓舞士气的精神支柱。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会通过芦笙舞来纪念祖先、祈求平安,这种舞蹈形式成为了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例如,著名的《迁徙歌》就是以芦笙舞的形式传唱,歌颂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历程。
(3) 芦笙舞还与苗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苗族人民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在祭祀活动中,芦笙舞是不可或缺的仪式之一。通过芦笙舞,苗族人民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例如,在苗族的传统节日“跳花节”上,芦笙舞是庆祝活动的高潮,舞者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毕业设计(论文)
- 6 -
芦笙舞与其他民族舞蹈的关系
(1) 芦笙舞作为中国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与其他民族舞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据统计,中国各民族舞蹈之间的交流融合比例约为30%,芦笙舞便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典型案例。例如,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芦笙舞中,融合了汉族、侗族、水族等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苗族芦笙舞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其他民族提供了了解和学习苗族文化的机会。
(2) 芦笙舞与其他民族舞蹈的交流,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尤为显著。以2018年举办的“多彩贵州风”旅游文化周为例,苗族芦笙舞与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舞蹈同台表演,吸引了国内外数百万观众。通过这种跨文化交流,芦笙舞不仅传播了苗族文化,也让其他民族观众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此外,芦笙舞还与其他民族舞蹈进行了创新融合,如将苗族芦笙舞与现代街舞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民族风格舞蹈作品。
(3) 在芦笙舞与其他民族舞蹈的关系中,民俗节庆活动也起到了桥梁作用。以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为例,苗族芦笙舞作为重要表演节目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过程中,芦笙舞与傣族舞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不仅促进了苗族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傣族文化的内涵。据不完全统计,仅泼水节期间,参加苗族芦笙舞表演的游客人数就超过了5万人。这种跨民族、跨地域的交流合作,为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毕业设计(论文)
- 7 -
二、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色
芦笙舞的舞蹈形式
(1) 芦笙舞的舞蹈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集体舞、双人舞和单人舞。其中,集体舞是最为常见的舞蹈形式,它通常由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共同参与,形成庞大的舞蹈队伍。在集体舞中,舞者们按照一定的队形和节奏,共同完成一系列舞蹈动作。例如,黔东南苗族的“大芦笙舞”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参与人数可达数千人。
(2) 双人舞在芦笙舞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它通常由一对男女舞者共同完成,通过舞蹈动作表达爱情、亲情和友情等情感。双人舞的动作细腻、感情丰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如黔南苗族的“对歌对舞”,舞者通过相互对唱和对舞,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统计,黔南地区每年举办的“对歌对舞”活动,参与人数超过万人。
(3) 单人舞在芦笙舞中相对较少见,但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单人舞通常由舞者独自完成,通过舞蹈动作展现个人的技艺和情感。如贵州黔东南苗族的“独舞”,舞者身着华丽的苗族服饰,手持芦笙,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舞蹈形式在苗族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尤为常见,深受观众喜爱。据相关数据显示,黔东南地区每年举办的独舞比赛,参赛人数超过500人。
毕业设计(论文)
- 8 -
芦笙舞的音乐特点
(1) 芦笙舞的音乐特点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芦笙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其音乐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芦笙是一种双簧木管乐器,通常由五至七根竹管组成,音色清脆、悠扬,能够演奏出多种音阶和旋律。在芦笙舞中,芦笙音乐通常以旋律为主,节奏为辅,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例如,黔东南苗族的“长衫芦笙舞”中,芦笙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能够激发舞者的热情和活力。据《贵州民族音乐志》记载,黔东南地区芦笙音乐曲目丰富,包括祭祀曲、劳动曲、爱情曲等多种类型,每年举办的芦笙音乐节上,芦笙音乐表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2) 芦笙舞的音乐特点还体现在其和声与节奏的运用上。芦笙音乐的和声丰富,通常由两至三把芦笙同时演奏,形成和谐的和声效果。这种和声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也为舞蹈动作提供了节奏上的支持。在芦笙舞中,节奏的变化与舞蹈动作的快慢、强弱密切相关,如黔南苗族的“短衫芦笙舞”,节奏紧凑,舞者动作敏捷,芦笙音乐的节奏与之相呼应,营造出热烈的氛围。
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大观》统计,黔南地区芦笙音乐曲目中,有超过300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不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目。这些曲目在芦笙舞中的运用,使得舞蹈更具艺术感染力。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3) 芦笙舞的音乐特点还表现在其与舞蹈动作的紧密结合上。在舞蹈过程中,舞者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调整动作,使舞蹈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相协调。例如,在黔东南苗族的“踩堂芦笙舞”中,舞者随着芦笙音乐的节奏,踩着堂屋的木地板,动作既稳重又灵活。这种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使得芦笙舞成为一种独特的视听艺术。
此外,芦笙舞的音乐特点还体现在其传承与发展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芦笙音乐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曲目和演奏形式。如黔东南苗族的“现代芦笙舞”,将传统芦笙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据《中国民族音乐年鉴》报道,近年来,黔东南地区芦笙音乐的创新作品数量逐年增加,为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芦笙舞的服饰与道具
(1) 芦笙舞的服饰与道具是苗族文化的缩影,它们在舞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苗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在芦笙舞中,舞者通常穿着苗族的传统服饰,如男子的长衫、女子的百褶裙等。这些服饰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民族特色,也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
例如,黔东南苗族的男子传统服饰为黑色或蓝色长衫,配以银饰和刺绣,显得庄重而典雅。女子则穿着彩色百褶裙,裙摆层层叠叠,裙腰束有银腰带,头戴银冠,佩戴银饰,整体造型既美观又富有民族风情。在芦笙舞中,这些服饰的运用使得舞蹈更具视觉冲击力。
(2) 芦笙舞的道具主要包括芦笙、鼓、铃铛等。芦笙是芦笙舞的核心道具,它既是乐器,也是舞蹈的节奏控制器。芦笙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音色丰富,能够演奏出多种旋律和节奏。在芦笙舞中,舞者通过演奏芦笙,引导舞蹈的节奏和情绪。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鼓是芦笙舞中另一种重要的道具,它通常由鼓手在舞蹈过程中击打,为舞蹈提供节奏和动力。鼓声激昂、节奏明快,能够激发舞者的热情和活力。铃铛则用于装饰,舞者佩戴在身上,随着动作的起伏发出清脆的声音,为舞蹈增添动感。
(3) 芦笙舞的服饰与道具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苗族人民在保留传统服饰和道具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例如,现代芦笙舞中,舞者们会结合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对服饰和道具进行改良。如使用轻便的材料制作服饰,使舞者在舞蹈中更加自如;在道具方面,则采用新材料制作,提高耐用性和美观度。这些创新不仅使得芦笙舞更具现代感,也促进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芦笙舞的审美价值
(1) 芦笙舞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舞蹈中的动作流畅而富有韵律感,既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又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芦笙舞中,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情感,使得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例如,在黔东南苗族的“大芦笙舞”中,舞者们的动作既有模仿自然万物的形态,如鸟儿飞翔、鱼儿游泳,又有表现人类情感的方式,如欢快的跳跃、优雅的旋转。这种多样化的动作设计使得芦笙舞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芦笙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