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DB3502 T 100-2023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报告编制技术指南.pdf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DB3502 T 100-2023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报告编制技术指南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DB3502 T 100-2023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报告编制技术指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ICS
CCS Z01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 标准
DB3502/T 100—2023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报告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2023 -01- 13 发布 2023-01- 13 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 .
DB3502/T 100—2023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报告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开展区域评估(环境影响)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不含工业用地开发建设、重大环境卫生设施、海洋工程的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50331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GB/T 51255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HJ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
HJ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3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 6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96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
CJJ T 47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DB35/322 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5/323 厦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5/T 772 福建省行业用水定额
DB3503/Z 5016 厦门市主要工业及生活用水定额
3 术语和定义
HJ 、HJ130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 regional assessment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以城市区域开发方案为评估对象,开展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管控要求。
1 : .
DB3502/T 100—2023

重大环境卫生设施 major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facilities
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危险废物利用及处置(产生单位内部回收
再利用的除外;单纯收集、贮存的除外)、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纯收集、贮存的除外)、一般固体废
物(含污水处理污泥)填埋场或焚烧厂、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等。
4 总则
评价目的
摸清区域资源和环境状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论证区域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适宜性,提
出方案优化调整建议;明确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提出各类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为
区域规划决策和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依据。
评价原则
早期介入、全程互动
评估应在区域开发方案编制的早期介入,全过程参与开发方案研究、论证,并提出优化建议。
适当简化、突出重点
针对区域开发污染影响程度和范围相对较小的特点,可适当简化大气、水环境、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内容,侧重调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关注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评估区域开
发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绿色低碳、协同增效
衔接“三线一单”成果、国土空间规划、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划,统筹自然资源集约节
约、能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优先等需求,优化区域开发方案,实现区域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协
同管理。
评价范围
时间维度上,包括区域开发方案分区分阶段实施的建设期和运营期。
空间尺度上,根据区域开发方案及拟开发项目类型的环境影响特点,兼顾区域、流域污染物传
输扩散特征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评价范围
以开发区域为评价范围,当区域周边存在可能影响本区域大气环境的污染源时,将评价范围延伸至
该污染源。
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
包括区域内地表水系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出水受纳地表水体,并参照HJ 考虑上下游的水力连接
适当延伸评价范围。
2 : .
DB3502/T 100—2023
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
以开发区域为评价范围,如区域周边现状及历史上存在涉重金属企业、化工企业等可能影响本区域
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源,将评价范围延伸至该污染源。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范围
以开发区域为评价范围,如区域周边现状及历史上存在涉重金属企业、化工企业等可能影响本区域
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将评价范围延伸至该污染源。
生态环境评价范围
以开发区域为评价范围,并考虑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参照HJ 19适当扩大评价范围。
声环境评价范围
以区域边界外延200米为评价范围;如区域存在高噪声项目,其影响贡献值到区域边界外200米处仍
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技术流程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的技术流程见图1。
确定评价重点和技术线路
初步分析区域开发方案,根据规划用地类型,判断可能引进的项目类别,识别环境影响特点,确定
评价范围与评价重点。
区域开发方案分析与现状调查
研究相关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三线一单”成果,分析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收集
区域环境基础资料,调查区域污染源及环境敏感目标,完成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识别区
域开发的主要环境影响和节能减碳潜力,明确资源、生态和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分析、预测和评价区域开发方案实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利用影响、各环境要素和累积性生态环
境影响。
综合论证与对策建议
深入论证区域开发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及环境效益。提出必要的优化调整建议及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
施;对区域内建设项目分类提出生态环境准入条件、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管控要求,形成告知内容
清单,提出区域开发的管理要求,明确后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及区域方案调整的评估要求,
得出评价结论。
在规划协调性分析、现状调查、制约因素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影响预测、区域开发方案
综合论证及环境保护措施等各专题中,全过程引入公众参与。

3 : .
DB3502/T 100—2023


























图1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技术流程图
4 : .
DB3502/T 100—2023
5 区域开发方案分析
区域开发方案概述
对区域已开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重点分析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介绍区域开发方案的编制背景,梳理分析开发范围、发展定位与目标、发展规模(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等)、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给排水、垃圾收集转运系统等市政基础设
施的选址、规模)、开发时序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的建设内容。如区域开发方案包含的建设
项目已明确设计内容,说明其选址、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时段。
梳理分析区域可能引进的建设项目类型并列出清单,确定各类项目的环境影响特点。
规划协调性分析
收集上层位与同层位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
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分析区域开发方案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关系或衔接关系(或依托关系),明确在空间
布局、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降碳等方面的不协调或潜在冲突。
“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性分析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性分析主要对照厦门市生态控制线和国土空间规划“三线”划定成果,
分析开发区域的各类功能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生态 控制线的交叉情况,分析交叉区域开发内容与相应
管控要求的符合性,明确不协调或冲突内容。
岸线资源利用符合性分析主要对照区域岸线空间划定成果,分析岸线区域的环境敏感性,论
证岸线利用或保护方案的合理性。
环境质量底线符合性分析
对照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与管控相关要求,分析发展目标、结构布局、发展规模等开发内容与环境质
量底线的协调性。
资源利用上线符合性分析
在全市层面统筹考虑,分析区域资源利用合理性和节能降碳潜力。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符合性分析
对照厦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析区域开发方案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资源利用效
率等要求的符合性。
6 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原则
优先采用生态环境部门所发布的有效环境状况信息、已开展的常规例行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调查数
据,也可收集区域内及附近区域其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资料来源推荐见附
录A。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需补充监测或调查。
5 : .
DB3502/T 100—2023
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主要包括环境质量、生态状况、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环保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调查,
主要调查内容见附录B。可根据区域开发方案的环境影响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适当调整调查内容。
现状分析与评价
按 HJ 、HJ 、HJ 、HJ 964 等,分析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明确主要污染因子;采
用近 5 年或更长时间段资料,分析区域水、大气、声、土壤等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调查评价范围内的
已建项目、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现状及历史变化,收集相关资料分
析现有项目污染物排放可否满足DB35/322、DB 35/323 等标准要求。
按 HJ 19 和 HJ 192,统计评价范围内的植被类型和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生态系统类型
及面积;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物种分布特点、重要物种的种群现状以及生境的质量、连通性、破碎化程度
等;结合区域生态问题调查结果,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以及总体变化趋势;涉及
生态敏感区的,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现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布局、规模等是否满足区域当前及未来环境保护要求。
收集评价范围内所发生的环保投诉、环境污染纠纷、污染事故情况,分析投诉热点及成因、问
题解决情况等。
制约因素分析
分析评价区域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等现状与区域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
境质量底线等管控要求之间的关系,从区外“邻避工程”、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区内与周边现有工
业用地或排污单位情况、依托市政基础设施情况、生态红线和土壤污染状况等方面开展分析,明确提出
开发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7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本要求
识别区域开发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区域周边邻近的重大污染源可能对开发区域的影响,明
确环境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影响识别
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

DB3502 T 100-2023 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报告编制技术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